中国建立10个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要:中国农业的问题,事关国家命运之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除了农业现代化之外,均已经实现了。因此,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它的实现,不仅仅在于它本身,而且是为中国全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引领、奠基的作用。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农业发展的歧途;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供选择的农业模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五大标志性指标;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国家主导举全国之力自上而下实施战略思想;中国农业现代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引领实现全社会现代化的建议方案。
关键字: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制度、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歧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了,农业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农业模式是一家一户的、自耕农模式;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在这条路上走了二千多年。它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普遍建立为止。
中国农业走上了新的一个岔路口。终结了二千多年来的个体自耕农模式,将几亿农民组织起来。1957年至1982年,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数亿农民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组织——人民公社。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中国人民的创举,她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农民第一次有组织的集体生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大农业组织。由此,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等大量设施建设较新中国成立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与改变,人民得以温饱并不断走向富裕。然而, 在建立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时,党内也存在着反对声。典型代表:就是“中央农村工作部”,著名人物是部长邓子恢、秘书长杜润生。毛泽东主席力挽狂澜,不惜撤销中央的一个正部级部门,撤销邓子恢、杜润生的职务,冲破阻力,来加速农业合作社的建设,以及后来人民公社的成立。
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又走到了另一个岔路口。由集体经济道路,又重新走回了个体经济道路。切记,此时一个组织和一个人物又出现了:中央成立了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正部级单位,原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杜润生,出任研究室主任。为中共高层关于中国农业问题的决策,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