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六年, 我和村支书的N次冲突

2022-07-18
作者: 新青年8341 来源: 新青年8341

  精准扶贫战役结束后,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转眼已经6个年头了,在即将结束自己第一书记工作的时候,总想写点什么,算是给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交代:

  也许这6年在我的一生中只是一个片段,但是却在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段。写得不好,但是绝对真实,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基层工作的思考。

  

  我是西部地级市一家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从开始工作就供职于这单位,从基层做起,一直在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后来竞聘上岗担任一个部门的副职。

  2016年精准扶贫开始后,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我主动报名,希望能接受组织的挑选,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换一种环境,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世界,因为我相信广阔农村大有作为。

  2016年,组织上从市里选派了200多名干部,覆盖所有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4月的一天,我按照要求,奔赴我所扶贫的村,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这项工作,不辜负组织的重托。

  一进村,首先遇到的,就是2大难题:贫困户识别和村里招商引资。

  

  到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后来网上遍地开发反映的贫困户核查。我跟着分片干部挨个走访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看到贫困户家里的实际情况,虽然感觉有些贫困户的的条件不算很差,但听到分片干部的介绍,这户家里有病人,或者出了什么天灾人祸,心想也许这就是农村实际吧,总要慢慢适应。

  我记得我走访的第一户贫困户,是一位中年男子,从路口到他家是一条近一公里的土路,一栋两层的小楼,虽然没有装潢,但是也还干净整洁。

  分片干部介绍,男人眼睛高度近视,属于残疾,一边在家打零工,一边照顾上初中的儿子,收入很低,老婆是外地人,在上海打工,已经很多年没有回来了,也从没往家里寄过钱,所以村里把他列为贫苦户。

  但是我想,如果村里有产业,男人在家有个打工的机会,收入就会增加,这样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吧。在以后的走访中,慢慢的,这种体会越来越深。

  到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村里如何发展自己的产业?我所在的村位于我们县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村,种植传统的水稻,村里有四五千人,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已经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在我与村书记以及两委干部的交流中,都觉得应该引进一些项目,在农业上做文章,走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之路,是村里发展的唯一出路。既然我是从市里下派的扶贫书记,肯定有一些资源,引进项目,自然成了我当仁不让的第一任务。

  那一段时间,我发动所有的关系,联系一切可能带来项目的亲朋好友。先后来村考察的有光伏发电、种植荷花、养鸡等等,但是到村与村书记以及两委谈过之后,都失望而去,但是都给我丢下了同样一句话:不好处,难。

  我当时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既然难,那就继续找吧,也许机会没到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村书记到县里参加一个企业对接会,回来的时候,给了我几本项目的资料,说这几个企业对我们有兴趣,让我与他们对接一下,看看怎么样。

  听到有项目,我当时就很兴奋,很快就与项目的联系人取得了联系。这些项目的负责人也确实很有诚意,又带着专家来村里看土壤和环境的,又约我们去看他们发展基地的,还有专程几次来村里对接,要求进行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的。看到一拨又一波的人来村里洽谈项目,我当时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时,省会城市的一家种植企业找到了我们,老板也是我们县的人。本着造福家乡的理念,他准备来县里进行投资,选择一个村进行规模化种植,具体的地点没定。那段时间,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常给他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谈蓝图、谈规划、谈前景,企业老板渐渐动了心,觉得我这个扶贫队长是真心下来扶贫,真心去做项目的。

  经过与村里的几轮洽谈,终于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接下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土地流转。

  

  按照协议,企业老板预付了近20万的预付款,预付款主要是预付村里土地的租金,以及每亩50元的管理费。而村里需要流转不低于500亩的土地,并负责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村书记更是表态说:有问题村里帮助你解决。我们村也是全县扶贫以来,第一个签订外来项目的村,这距我下村扶贫也就8个月的时间。

  按照我的理解,这么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肯定要层层发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组长会议、党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介绍流转后给村民带来的利益,以及今后的前景,同时征求涉及流转土地的村民想法。对一些有疑虑的村民,书记以及村干部要带头到村民家里去做工作,寻求理解和支持。

  但是事实上村里并没有这么做。

  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钱分了。协议签署之后,村里召开了村两委会,村书记对土地流转进行了部署,要求村干部动员发动按照要求进行土地流转,对能及时完成土地流转的村干部,会及时发放工作经费1000到2000。

  日子一天天过去,土地流转的数量始终在300亩到400亩之间徘徊,我也多次催促村书记,希望能加大力度,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最好你能亲自到现场看看,做做老百姓工作。

  村书记给我的话就是:书记,你放心,肯定没问题,然后一转身,又不知道干嘛去了。

  既然村书记不到土地流转的现场,我觉得我要去看看。那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骑着助力车,到土地流转的区域找老百姓聊天,听听他们的想法,并且宣传介绍土地流转的好处和前景。慢慢的,一些真实的情况,就浮了出来:

  已经流转的土地,主要是以前承包给大户的土地,租金有了大幅提高,农民自然把土地交给村里。不愿流转土地的村民,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土地是一种生活保障。这些户主我称之为农地二代。农地一代需要耕地维持生活。农地三代是家里只有土地数量而看不到土地。

  农地二代主要是他们年纪都大了,儿女在外地工作,生活不愁,家里有土地,数量不多,也不指望土地能带来效益,但是能每日劳作,丰收时能享受到收获的快乐,并给儿女一些家乡的绿色粮食,所以租金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土地已经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里,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种是对村里尚失信心的。据说以前书记牵头村里也进行过土地流转,但是到最后吃亏的都是老百姓,好处都让村干部拿走了,一听说村里流转,就是不愿意、不配合,给谁都行,就是不给村里。

  第三种是无理搅毛的。不管谁流转土地,你必须给我好处,让我的利益最大化。最典型的就是有一户村民,2016年刚从外地回来创业,不仅在自己的地里养龙虾,而且还把自己几个兄弟家的土地拿了过来,用围栏把土地和路都围了起来。

  由于到其它村民的地需要经过他们家的路,他就在那搅毛,最后由于都知道他的为人,想想就算了。土地都交给他了,他也不给租金,变成了既成事实。

  如今要进行土地流转,其它村民肯定愿意,但是你村里怎么把土地拿回来,那就是你的事了。

  

  我也和他耐心细致的交流过,针锋相对的对质过,但是他给我一句话,每亩赔偿多少钱。对待这种行为,我当时和镇派出所商量过,但是镇派出所给我的意见是,你第一书记说了不行,最好请村里也就是村书记拿个主要意见。

  村书记跟这户村民本来之前就有宿怨,根本不敢去招惹他,更别说请派出所出面,制止这种侵占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土地流转虽然进展不大,但是村书记分钱的速度一点都不慢:土地流转还没结束,村书记就在两委会上,拿出来村干部拿工作经费的方案,每人1000到2000不等,很快方案就得以通过,而资金的来源,就是企业的预付款。

  总算流转了400多亩土地,虽然离预期目标还有一点差距,企业老板在我的多次沟通下,总算接受了。一场盛大的开工典礼后,项目开始进行运作,但是接下来的问题,让我始料不及。

  这次土地流转了400多亩土地,涉及到村里农民有四五十家.以前为了分清土地归属,土地与土地之间都有很明确的垄,大的几亩一垄,小的几分也有垄。按照协议流转的土地包含垄,与实际的流转数量就有很大的差距。垄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大型机器的运作,更是今后纠纷的隐患。

  刚开始,流转土地的企业老板认为既然流转了,垄就能推掉,但当推土机刚进场推垄,就被老百姓制止了,说你垄不能动。老板就打电话求助村书记,希望村里能出面协调。但是村书记的答复和老百姓高度一致,不允许老板改变现状,推掉的要立即恢复。

  出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水的纠纷。在流转土地的区域内,有大小好几口水塘,还有抗旱沟。这些水利设施原本就是灌溉用的,可是村里却把这些水塘出租给了农户搞养殖。

  水大的时候,搞种植的需要把水放掉避免淹了稻田,可是养殖的农户却不允许防水,怕把养殖的鱼虾放跑了;旱的时候,种植农户希望能打水灌溉,可是养殖的农户却不允许,水塘的水打完了,养殖的鱼虾怎么办?还有你外来的搞种植,如何去接电打水?等等问题……

  当这些问题反馈到村里的时候,村里和老百姓的意见又高度一致。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回市区路上,老板打我电话,说有农民把他们到田里的路挖断了,希望村里来人协调一下,早就给村里打过电话了,但是到现在都没有来,希望我能问一下。

  我于是给村书记打了电话,村书记说有分片干部去了。又过了20多分钟,老板打电话来说村干部还没来.于是我又给村书记打电话,问怎么没到,他说快了,然后就把电话挂了。电话里传出了麻将的声音。

  我当时真想马上去现场,可是村民听我的么?我当时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管怎么样,是我招商来的,我总要去了解一下情况。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我就到现场去看看,转一圈。每次企业老板都跟我说诉苦,希望村里能加大扶持的力度,特别是在出现问题的协调上,多帮帮他们,毕竟他们是外来的。

  我也在两委会上多次提出,希望村书记和两委干部多帮助他们,对招商负责,用情留商,只有他们发展了,村里才会有发展。但是村书记给我的答复是:企业老板没有按照合同种植高品质的农产品,对土地没有投资,违约了。

  我认为企业有预付款,田租有上涨,老百姓的利益有保障,村里有管理费,至于企业种什么,那是企业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有规划,合同一签20年,我们不应该干涉。

  

  为了引起村里的重视,我甚至邀请了相关市、县领导到项目现场,但是都收效甚微。这种纷争一直持续一年,到了年底结账的时候,矛盾爆发了……

  由于企业认为村里没有帮助协调解决好相关问题,而村里认为企业没有履行合同,对土地没有投资,没有种植高品质的农产品。项目持续了一年,双方都没有第二年继续合作的意愿。

  准备分手的时候,矛盾爆发了。爆发点就是前面说的垄上。企业坚持认为应该按照实际的种植亩数结账,可是村里却认为应该按照含垄的亩数结账,这中间将近有三十四亩的差距,双方谈了几次都没有谈拢,火药味渐浓。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村书记带着村主任和副书记找到了我,说了一下与企业的纠纷,然后直截了当的说,这个是你招商引资来的,找企业要钱的事,你要负责,不行我就去找你们原单位的领导。

  我当时就恼火了,我招商引资来的,但具体是村里负责谈的,与企业的纠纷,也因为是村里没有协调解决好具体问题,怎么就变成了我一个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应该负责的?我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带动村里发展有错吗?

  村书记当场跟我拍了桌子,我脾气也不好,也拍了桌子,最后不欢而散,而我扶贫以来的一腔热血,却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冰窟,真是欲哭无泪。

  村里见威胁不了我,就准备发动村民去阻止企业收割,企业没办法最后打了信访热线,有了上级领导的介入和协调,最后请第三方出面,实际测量所种植的亩数,企业负责测量的费用,村里则收取了实际测量耕种亩数的租金,一场招商引资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帮助村里引进项目的信心了,好在有党扶贫的好政策,村里的项目是一个接一个,那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实际操作了。

  

  有了招商引资失败的教训,我感觉可能我还是不了解农村,既然我是来扶贫的,我就要把村里这些贫困户的情况搞清楚。接下来的日子,我就是自己走访贫困户,与村里的老百姓聊天,渐渐的,对贫困户我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我扶贫所在的县,是一个西部人口大县,以前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后来由于引进了一些项目,财政状况有了好转,终于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没有多大的改变。

  2014、2015年,国家实施扶贫计划以来,我们村还是按照以往的工作的经验上报了贫困户名单,名单里的贫困户有些至今都不知道自己还曾经是贫困户。

  2016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给贫困户建档立卡,村里就让各分片干部上报,然后汇总,形成了我们村贫困户。除了一些确实家里生活困难的农户进入贫困户外,还有一些处在贫困户边缘的农户,是不是能当贫困户,那就要看村干部是不是想让你进入了:想让你进入,那就捡条件差的说;不想让你进入,那就捡条件好的说。

  就拿我第一次走访的那户贫困户来说,分片干部介绍那户男主人的眼睛高度近视,打零工,照顾读初中的儿子,老婆在外打工,失联了很久,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后来我了解的情况是,男主人虽然眼睛不好,但是也能打工,老婆一直在上海打工,收入还不错,一家三口也从没失联,儿子一到暑假就去上海他妈那里。儿子考上大学以后,男主人也到上海去了。

  尽管不在家,男主人还是多次反映家门口的路和自来水问题。如果不是贫困户,他家门口和自来水不可能接通;就是因为是贫困户,在我即将结束扶贫的时候,家门口的路终于完工,自来水的安装也列入议程。一条一公里左右的水泥路,路的尽头只有两三户没人的家。

  

  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规范,清退了一些硬性标准不符合的,比如家里有当公务员的、村干部的、有车有商品房的贫困户,但是由于对总体数字有要求,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仍然进入了贫困户。

  想让你入贫困户有理由,不想让你进低保也有理由。村里有户农户,也是个懒汉,已经60多岁了。女儿上小学,老婆是精神障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户口也不在我们村,一家进入贫困户毫无争议,建档立卡后一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也就是常说的低保。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村书记在两委会上要求把他的低保拿掉,理由是农户比较懒,低保不养懒汉。我是据理反对,一个60多岁的老人,带着一个孩子,还有一个智障老婆,没有低保,怎么生活?

  可惜没人理睬我的意见,这户农户被拿掉了低保。后来村书记给这户农户介绍给了工作,帮助村里一家企业当农用车驾驶员,月收入一两千块钱,问题才得以解决。之后的会议上,村书记把他当扶贫就业典型,大说特说。

  我开始也觉得真不错,后来才了解到,背后的原因是:村里这家企业一直想找一个驾驶员,但是工资低,没人愿意来,正好这户农户有这个技术,为了让这个农户到企业去,村书记先停了低保,然后介绍这户农户去就业,一举两得。

  得知事情的真相,我当时觉得特别悲哀,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我们一个外来人想改变,那是比登天还难。但是我既然来到了这个岗位,肯定要履职尽责。前面的我改变不了,但是我来之后,进入的必须严格把关,于是有了第二次的冲突。

  引起这次冲突的是一个因病退伍的战士,是否能进入贫困户。会上,村书记提出让这个退伍兵进入贫困户,我就仔细问了一下这个退伍兵的情况,并要求按照贫困户进入程序,提出申请、入户调查、小组评议等。

  会上一没有贫困户的申请,二没有人介绍具体情况,就要求村两委同意进入贫困户。我提出希望按照程序规范,进入程序。村书记没有反对,接下来我和镇分管负责人、村书记一同到退伍兵家中进行了调查。

  这个退伍兵虽然因病不能继续服役,但是仍然具有劳动能力。退伍回到家乡,生病治疗的费用部队已经全部解决,回到家里也是按照伤残军人的标准,每年有两三万元的伤残补贴。如果生病产生的费用民政部门会报销,没有后顾之忧,家里还有个母亲在附近的厂里打工。

  按照这个条件,远远超出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家中年收入不足3100的标准。所以我在第二次的讨论中,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没想到的是,村书记立马把矛头对准了我,说我不了解情况,乱表态,对老百姓没有感情等等,同时还拿出了会议前写好的同意让这名退伍兵进入贫困户的会议记录,让我签字。被我断然否决。

  事后,就我不同意这名退伍兵进入贫困户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名退伍兵的亲戚多次打我电话威胁我,并向县里反映我不作为。事后证明,就是因为我的坚持原则,没有让这名退伍兵进入贫困户是完成全正确的。

  

  不仅如此,为了扶贫贷款的投放,我和村里,也就是村书记又发生了一次更深的冲突。

  国家启动金融扶贫,村贫困户每户可贷5万元,我们村共募集贫困户贷款100多万元。按照要求,这100多万元要投向村级产业,收益用于贫困户的分红。

  由于我们村没有集体产业,县里和镇里都要求我们把钱投向一个县级财政企业,确保资金安全,但是到村里这块,村里却有了自己的打算。

  两委会上,村书记传达了镇里开会,对如何使用这笔资金政策,闭口不谈县里和镇里的要求,希望两委同意把这笔钱,投到一个刚来村里流转土地的一个大户。

  村干部看到村书记的表态,纷纷同意书记的提议,很快村书记就拿出了事前准备好的会议记录,让大家签字,并要求我签字。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不按照县里和镇里的要求办呢?

  于是我在会上把县里和镇里的要求又说了一下,这时候村书记急了:要是按照县里和镇里的要求办,那要村里干什么,以后什么事直接县里和镇里去办,不要跟村里说,你不同意,这个贷款就不投放,你是市里领导,所有产生的问题你承担!会议不欢而散。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其他的村都陆续把钱投向了指定的企业,我们村一直没动,但是交锋更加激烈,村书记甚至提出了把这笔钱按照村干部人数分下去,各自负责,你第一书记和我们一样。

  由于我的反对,这笔钱最终投向了县里指定的企业,确保了资金安全,而村书记要求投的那家企业(也是他推荐来的),由于这几年效益不好,至今仍因为田租和村里、农户纠纷不断。

  

  有了这几次纠纷的经历,村里都知道我是一个认真、坚持原则的人,渐渐的,村两委会越开越少,除非是非要我这个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签字上报、需经两委会讨论的事情开会外,其他的事情,已经基本把我排除在外了。

  你有原则,我有对策。像我们这些扶贫队长,一般是周一去,周五回,而村里开会偏偏选择周一或者周五,签字更是周六:你不签字,上报不了那就是你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的责任。

  几次下来,镇里都知道村里的扶贫队长太认真,经常不签字,所以对待我们村上报的材料,也格外仔细,这就逼着村里的作风有所改变。

  以前分片干部在家里闷头报材料,随便报数字,如今要过我这一关,那必须过村两委会,就要认真对待,虚假、不真实的材料,我是不会签字的,这也算我扶贫以来,村里少有的变化吧。

  十一

  由于国家的扶贫政策密集,到村到户的项目和资金也非常多,有效的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带动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发展。以前是到处外出找项目,现在是坐在家里接项目,只要你能做下去,项目是源源不断,这就给村两委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以前我们村两委是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只要有项目来,两委绞尽脑汁也会把项目做下去。但是到了现在却有畏缩不前,我开始也不了解,后来才知道,这里面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利益。

  以前做项目,多少都有点截留,村里能从中得到好处。现在是扶贫资金,使用程序非常规范,从中截留根本不可能,村里也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

  在与乡镇领导的沟通中,我经常很诧异:为什么很多项目我们做不了,得到答复就是:要求你们村上报项目,你们村根本就没报!而这些项目到村支书那里就否决了,更别说上两委会讨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机会就这样白白的溜走了。好在国家的投入力度大,村里多少有一些改变。

  十二

  就这样斗智斗勇,6年过去了,我也不知道我这个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就像我和有些县领导交流的,你和村里关系处的怎么样啊,我说还行!县领导的答复让我很吃惊、但是却很实际:管多了你管不了,管不了何必去管!

  能管的管不了,不能管的却一直想管。接下来说说我和派出单位的关系吧。

  根据要求,我受单位选派,脱离原单位工作,除保留工作关系,不参加原单位任何工作,接受乡镇的管理。派出单位提供后勤保障,承担联建任务。

  我扶贫的村与市里相距较远,单趟有将近2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是市一级事业单位,没有车改,只能开自己的车,单位给车补和生活补助。当初下来的时候,说的好好的:3年期限,位置保留,优先使用。

  从下到村里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投入到村里,买农业的书籍,学习最新的农业互联网销售,希望自己能早日进入角色,找项目、走访贫困户,与单位的对接安排帮扶干部,落实帮扶资金等,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但平时都是周一去周五回。几个月下来,单位几个关系好的同事悄悄告诉我:你要经常回单位当面汇报,而且不仅要汇报单位要做到事情,还要汇报村里的工作,以及下一步的计划。

  我当时就有点懵了,领导每月都来走访帮扶贫困户,联合党委会每季度都开,村里工作领导都知道,我还要汇报什么?再说我周一到周五都在村里,有什么事情我立即打电话,没有什么不汇报啊?

  既然有提醒,我尝试着去找领导汇报,领导很高兴。当我把村里工作汇报完之后,领导又给我了一堆要求和指示,我到村两委会上及时传达了领导的要求和指示。

  几次下来,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并没有得到落实,再去汇报的时候,领导满脸的不高兴,跟你说了怎么干,你偏不干,你这个第一书记是怎么当的:你是我们单位派出去的,你不听单位的听谁的?

  我是一肚子疑惑:村里肯定听乡镇的,怎么会听联建单位的?如果听联建单位的,那要乡镇党委干什么?记得有一次开联建单位成果交流会,会上所有联建单位都事无巨细的汇报了村里的工作。有个市里的领导,就提出同样的疑问。

  不仅如此,单位认为你是扶贫工作队长,单位所有扶贫的事,都是你应该做的,就连联建单位的考核,都要我来上报,我说了几句,就变成我不服从管理!

  十三

  长此久往,慢慢的,我和单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再加上几年不在单位,人员也慢慢生疏。我也又不是八面玲珑的人,领导听到的都是闲言碎语,任凭我工作再努力,考核再优秀,三年扶贫变成了五年,我也在领导眼中变成了一个另类,或者说就是一个土匪。

  别说没鼓励,嘘寒问暖更是没有,见到了都是批评教育,告诫以后回到单位,收起自己的个性,要夹着尾巴做人:你干的好事应该的,干不好单位还要处理你。5年战战兢兢,不仅没有提拔,就连一些正常的待遇,也会经常忘了通知你。如今扶贫即将结束,以前的位置也有了继任者,我却不知道自己下一个岗位在哪?

  中央多次要求优先考虑提拔扶贫干部,可是到了地方具体的执行又有新的标准,又不是你一个人下去挂过职,为什么偏要提拔你?

  当然人无完人,我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这5年我尽力了。我也从没给单位提过无理的要求,几年的考核连续优秀,这算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吗?

  如果不是肯定,我对得起家庭吗?来的时候好好地,可惜现在回不去了,我上有老下有小,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难道是我应该必须承受的吗?

  十四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也许中间有我的情绪,但都是我真实的经历。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一,关于村级党组织。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话一点都没错,村里要发展,村书记是第一位的。

  我们村的书记有魄力,干事果断不计后果。这在以前也许是优点,但是放到现在就是缺点,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也从不沟通,两委会就是一个形式,大小事务想管就管,不想管就不管。

  如今带队伍要明事理、守规矩,讲原则、甘奉献,从以前的“给我上”变成现在的“跟我上”,用自己的行动带领村两委共同努力,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发展。

  第二,关于乡镇。现在最难得就是乡镇,上面提要求、发指示,最后落实的都是乡镇。村一级是自治组织,村书记和村主任又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不说水平能力如何,也是想听就听,有好处才干。

  乡镇干部苦和累不说,往往是干事最多,问责最多,综治、维稳、打黑除恶、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等等,事无巨细,干和不干都是错。

  第三,关于乡村振兴。其实乡村振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留住人?像我们这么大的县,都去搞工业肯定不现实,都去搞农业发展又慢,所以还是要因地制宜。

  所以,有工业基础的搞工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本土劳力留在家乡。有农业基础的搞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工业强镇的后花园,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人能留得下来,住得安心,生活的惬意。

  第四,关于驻村工作队。其实党中央派驻驻村工作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到了地方,有些定位问题却难以确定。政治觉悟高一点的书记还好,如果是性格很强的村支书,扶贫队长和第一书记这样的角色,身份就非常尴尬,到底谁领导谁?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刚去的时候,村书记介绍我说,这是市里派来协助工作的,只干事,不拿钱,多好。在后面的工作中,你按照他的思路干,大家相安无事,但是当你提出不同意见时,矛盾就非常大。

  扶贫队长一不管钱、二不管物、三不管人,孤家寡人,管多了别人嫌你,不管组织又不允许,也许还会追责。

  于是,我尽量把自己抽离出来,开始跳出来细细审视:村和乡镇、市和县、扶贫和发展、方针政策与潜规则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全景图?如何分布得责权利?必然会产生怎样的矛盾点?什么程度才是平衡点?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