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六年, 我和村支书的N次冲突
精准扶贫战役结束后,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转眼已经6个年头了,在即将结束自己第一书记工作的时候,总想写点什么,算是给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交代:
也许这6年在我的一生中只是一个片段,但是却在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段。写得不好,但是绝对真实,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基层工作的思考。
一
我是西部地级市一家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从开始工作就供职于这单位,从基层做起,一直在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后来竞聘上岗担任一个部门的副职。
2016年精准扶贫开始后,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我主动报名,希望能接受组织的挑选,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换一种环境,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世界,因为我相信广阔农村大有作为。
2016年,组织上从市里选派了200多名干部,覆盖所有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4月的一天,我按照要求,奔赴我所扶贫的村,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这项工作,不辜负组织的重托。
一进村,首先遇到的,就是2大难题:贫困户识别和村里招商引资。
二
到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后来网上遍地开发反映的贫困户核查。我跟着分片干部挨个走访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看到贫困户家里的实际情况,虽然感觉有些贫困户的的条件不算很差,但听到分片干部的介绍,这户家里有病人,或者出了什么天灾人祸,心想也许这就是农村实际吧,总要慢慢适应。
我记得我走访的第一户贫困户,是一位中年男子,从路口到他家是一条近一公里的土路,一栋两层的小楼,虽然没有装潢,但是也还干净整洁。
分片干部介绍,男人眼睛高度近视,属于残疾,一边在家打零工,一边照顾上初中的儿子,收入很低,老婆是外地人,在上海打工,已经很多年没有回来了,也从没往家里寄过钱,所以村里把他列为贫苦户。
但是我想,如果村里有产业,男人在家有个打工的机会,收入就会增加,这样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吧。在以后的走访中,慢慢的,这种体会越来越深。
到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村里如何发展自己的产业?我所在的村位于我们县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村,种植传统的水稻,村里有四五千人,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已经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在我与村书记以及两委干部的交流中,都觉得应该引进一些项目,在农业上做文章,走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之路,是村里发展的唯一出路。既然我是从市里下派的扶贫书记,肯定有一些资源,引进项目,自然成了我当仁不让的第一任务。
那一段时间,我发动所有的关系,联系一切可能带来项目的亲朋好友。先后来村考察的有光伏发电、种植荷花、养鸡等等,但是到村与村书记以及两委谈过之后,都失望而去,但是都给我丢下了同样一句话:不好处,难。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