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限制了想象:好到右派不敢相信的毛田人民公社
樊建川在微博上贴了几张1978年4期【人民画报】《从毛田看人民公社——连载之七》的图片:
樊建川的粉丝马上就在下面起哄了:
这副猪头透着一脸的不相信。
1978年人民画报里的这个“毛田”,实际上不是一个人民公社,而是岳阳市岳阳县的一个区,下辖四个公社,现在是岳阳县毛田镇。
要知道毛田镇这几年还被树为扶贫攻坚典型,美其名曰“毛田模式”:
如果单看以上这些报道,的确不会有几个人相信樊建川微博贴出来的内容,笔者甚至疑心与右派打得火热的樊建川自己信不信。
然而,毛田在毛泽东时代的确是一个学大寨“大典型”,真实的毛田历史场景比樊建川贴出来的部分内容更加令人震撼。“不相信”的人,只能说扶贫限制了你们的想象!
先贴几幅对比图。
这是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毛田:
典型的“剥皮山”
一遇洪水和天旱就颗粒无收
这是毛田区改天换地的场景:
毛田区委书记和副书记参加毛田水利兴修
毛田区相思公社社员在荒山建造梯田和桑园
这是1977年的毛田:
毛田南冲公社的水利网
相思公社经济作物种植基地
各个公社都有桑园,绿化的同时实现创收
立体农业
下面进入正题,来介绍一下这个“毛田大典型”。
毛田过去叫“茅田”,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最初的毛田区包括相思、毛田、南冲和云山四个人民公社,共有六万多人口,自然条件极差,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全区50000多亩耕地,分布在8000多座山头和5000多条沟壑中,而且都是冷浸田、重沙田,粮食产量很低。毛田本地人称之为“山是剥皮山、水是祸它水,土是黄泥土”。
三年困难时期,单干风也吹到了毛田,但尝到农业集体化甜头的毛田区普通社员和基层干部坚决不走回头路——因为那是一条死路、绝路。他们狠批“单干风”,在岳阳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毛田区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半年带领群众狠抓生产,保证社队增产、社员增收;下半年治山、治水、改土、修公路,搞劳动积累,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在三年困难时期,天大旱、人大干,大干大丰收,丰收促大干。在抗大旱时,迎着困难上,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到了地面无水地下找,高处无水低处挑,有水车到无水止,无水再挖三丈深,抗旱保苗创丰收。通过三年的艰苦奋战,毛田终于摘掉了“吃反销粮”的帽子。
1963年,收到汇报并对毛田产生浓厚兴趣的华国锋等人赴毛田作深入农村调查,实地看了之后,认为汇报的情况和实地看到的情况是一致的。华国锋对毛田赞不绝口,要求把毛田经验总结好,在全地区树立起这个典型。并临时改变行程,原计划只到毛田看半天,改为在毛田住下来,总结毛田经验,并决定在毛田召开全地区县、区、社书记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