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唤醒乡村集体意识
【山东烟台市的田家村】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唤醒乡村集体意识
杨团 刘建进 仝志辉 郑易生 陈晶晶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重振集体意识
我们在农村调研中有一个深切的感觉:尽管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的热词,但在农民那里却热不起来。尽管“农民为主体”已出现在文件报刊上,农民这个主体出现的集体无意识是乡村振兴最大的阻碍。
有乡村调查数据表明,当下中国小农户的分散和弱化情况很严重,维系农户之间互助互信、情感连接的社会纽带在一些地方正在消散。这个现象是几十年来多种因素所造成(包括农村人口结构剧烈变迁、家庭规模缩小与分化、农业式微与乡村空心化等等)。现代化的新事物新观念很难植入乡村,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公共意识的缺失。没有相应的公共意识,任何集体行动或合作行动都会事倍功半。
【重庆沙坪坝中梁镇“三变”改革帮助农户增加收入】
造成农村中公共意识缺失的原因非常复杂。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土地承包制,多数农民是欢迎的,而后国家政策倡导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却一直很难统起来。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统”的困难比那时更多,情况更复杂了。
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并非单一的经济性问题,必须要发挥好它不可替代的功能,确保国家粮食、生态、文化的持久安全。就此而言,乡村振兴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的公共事业。
发展集体经济和重振集体经济相辅相成
在农业农村问题上的公共意识与对农村集体的公共认知直接相关。40多年来,从土地个人承包开始的改革在一段时期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很快就出现了“只分不统”的现象。公共事务管理缺失,集体意识的丧失,不仅利益纽带断裂,连情感纽带都断裂了。没有集体意识、集体行动,乡村经济就变成个体的天下,结果是导致了乡村内部明显的贫富差距。
尽管党中央的乡村振兴号召已经昭示了国家政策的调整,但是,那种滥用或拘泥于经济理性人假设、唯经济论的思维方式,仍然制约着人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深化,拖了政策的后腿。我们的调研中,四川战旗村是一个突出案例。它最与众不同的就是保持和发扬了历史传承的村民互助互信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在历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下,村民们继承了艰苦奋斗与集体主义精神,为全村整体致富的目标不懈努力。战旗村也曾一度因集体企业资产的个人股份化而陷入发展困局,是党支部自我警醒,将企业资产收归集体、土地重新集中,以集体规划和运营的方式让全体村民长久获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