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农村老人倍感孤独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农村老龄政策的出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问题能够基本得到解决。在人口大量外流和村庄社会变迁的情况下,农村老人的最大困扰是孤独。即便我们每年春节返回家乡,也很少有年轻人会坐下来与家里的老年人聊聊天,更少有人关心老年人的心理。春节团聚,返乡人集聚了一年的心理能量,于老年人而言,“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
2023年春节返乡,我重点关注了一下农村老龄化问题。有农民反映:“老年人现在衣食无忧,经济上养活自己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崩塌,倍感孤独、无助,缺乏关爱。”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农村具有典型的中西部特征。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城读书,农村主要留下老人。全村户籍人口2300人,常住人口1548人,60岁以上的老人近300人,农村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会。
从全国来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2亿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约22.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则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超过20%将达到超老龄化。2020年我国城市、镇、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0.8%、11.8%、17.7%,乡村已先一步进入深度老龄化,且距超老龄化仅一步之遥。
一、孤独的农村老人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和居住,空巢老人逐渐增加。
阳新县是劳务输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多在外务工,一般春节期间才回家。最近几年,大量学生进城读书,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进城陪读,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
农村公共生活也逐渐减少。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生产便利化,农民的生产互助减少,共同生产的现象基本消失。农村人情往来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的2个星期,这个时候亲戚朋友才能团聚。而且现在农村红白喜事采取“一条龙”服务方式,请专门的市场主体(乡厨)提供办酒席服务。交通方便了,农村汽车普及化了。农民参加红白喜事,吃一顿饭就走。农村原有的相互帮忙、商议等公共生活形式基本消失。
在农村日益空心化和缺乏公共生活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日益过着一种个体化的生活,百无聊赖。
陈老太太今年78岁了,夫妻两人单独居住在老房子里,身体还好,种了1亩地的杂粮。老年人没有什么事情做,每天都在村里溜达,一天要在村前的道路上走十几个来回。
她说:“我每天天没亮就醒了,没事做,也没地方去,就在家里转来转来,等到天亮。”白天,老人不敢睡觉,“如果白天睡着了,晚上就睡不着了。”她家有暖炉,也生了火,但是他们不敢两个人独自烤火,原因是很容易睡着,这影响晚上睡觉。“一个人待着,就很容易睡着。如果要睡着了,我就起来走走,又要睡着了,就又起来走走。”当然,她也不敢在家看电视,一个人看电视也很容易睡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