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资本过剩,第三资金池在于乡村振兴
导语:国内大循环以国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主要需求导向,以国内大市场来拉动中国的投资转向——过去投向城市,现在投向农村。我们的乡村社会现在有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基本建设条件;那也意味着,现在的乡村社会有跟沿海开放城市一样的创业创新条件。
本文为温铁军在“2022第四届雁栖湖论坛”上,所作主题为“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的演讲精编稿件。内容有所删节,未经作者审阅,收录于第27期《进化》。
01
中国经济的第三资产池在哪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筑基固本,稳中求进”。我的发言“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恰恰就跟今天的主题相关。
我先解释一下这个标题:我是国内学者中比较早讨论生产过剩危机的,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
在那个年代,在正式的文件中,连“资本”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出现过,一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把“资本”写进了中央文件里。
因此,我们也就很难在主流的理论体系中,来讨论我们是不是也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不是也有生产过剩。
而我由于理论功底太浅、受教科书的影响不深,也就没太在意教科书的那个体系到底要回避哪些概念,所以我就比较早地开始讨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1986年开始,我们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到1988年爆发了CPI高达18.6的通胀危机。而我是1987年开始讨论我们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一篇相关文章发表在1987年某期《新华文摘》上。
大家都知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我当年提出这个概念算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此后又不断地在讨论,“生产过剩危机”是我从上世纪捌玖十年代开始就讨论过的。
但今天我要跟大家提的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过剩”,而讲的是“资本过剩”。因为“生产过剩”只是指的产业,而当我们讲到“资本过剩”时,主要指的是金融。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跟全球最主要的矛盾——全球金融资本过剩是一样的,中国也进入到了金融资本过剩的阶段。
因此,从一般的生产过剩、产业过剩进一步发展到今天,当我们深度融入到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中时,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矛盾其实是资本过剩。
而资本过剩跟资产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过去,我们遭遇到的第一次生产过剩是在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时,大量的海外订单被撕毁,当时中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做消费品生产的沿海工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1998年,当时有相当多的企业难以为继,企业借款变成银行坏账,那时还没有股份制银行、私人金融,只有国有银行,金融不良率达到1/3以上。那次的生产过剩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