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逻辑与资本逻辑:《资本论》为什么不是现象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2022(4)

  【按语】《资本论》为什么不是现象学?一言以蔽之,在于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性,在于《资本论》的行动主旨对于资本逻辑的工作走出。《资本论》的主体逻辑意在突出矛盾,促使资本工资成为否定辩证法的经济表现。与之相反,资本逻辑既带来对资本逐利性的工作批评,也带来对物象形式的市场逻辑的理论辩护性。也因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可以降落为关于资本逻辑的单一理论体系,而应以“主体逻辑——资本逻辑——主体逻辑”为整体路径。何谓主体逻辑?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主体逻辑:通史道路主体力量考察之谓也,指示和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着的个人所有制规定及由其所代表的主体关系的历史发展状况。只有主体逻辑才能确保资本研究的无法剥离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依据唯物史观全体工具的性质进行逻辑具现。其中贯穿的线索正是将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全体事件的“主体逻辑”(即唯物史观原理),由于对主体的反抗和斗争进行恰当地工作具现,而能正确完成历史规定性对于现实对象的“实践的添加”。是为主体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认识论问题。

46d299096428f1130374862c7a76894d.jpg

  内容提要阶级原理如何落实为统治原理,关切阶级、剥削、统治三者的如何统一:一方面,剥削注定为阶级逻辑,资本注定是阶级逻辑的历史结果;另一方面,剥削又必然是统治逻辑,资本必然遭遇“主体反抗”,表现为资本统治逻辑及其对立面——主体逻辑。统治的方式规定了剥削的方式,《资本论》采取商品的分析起点,意图展示剥削通史:阶级剥削对经济剥削的社会历史的扩展秩序。其披露的主体逻辑以阶级发生为根据,集统治逻辑、反抗逻辑于一身,而具有“宗法向算法层累”统治的工具总呈现;其工作区间为“工资——地租”,驱使资本一方面沿着商品两因素给定的阶级运动秩序展开逻辑,一方面又借由商品形式所规定的事的统治结构——价值统治和使用价值统治,进行主体管制、经济驯服。《资本论》的主体逻辑意在突出矛盾,促使资本工资成为否定辩证法的经济表现。剥削始终是出发点,社会主义“如何走出剥削”工作逻辑从对生活资料占有从而工资形式构成的矛盾规定的解析中得到启发,又从“主体如何反抗”的实际行动中历史启航。一旦我们丢开理论神秘,就能走出现象无根和无发生机理的语义窠臼,从中获得关于对象的具有行动意蕴的“主体辩证法”;沿着这个路径,展开工作线索,也就能够获得关于历史研究的真正的“革命的知识”,而这正是新时代《资本论》学术功能的价值指向。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