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为何成为一个新问题?
伴随着80、90年代逐渐兴起的务工经济,在劳动力城乡流动之下所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备受社会关注。作为80、90后的一代留守儿童虽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家庭教养缺位、亲代照料不足等问题,并存在一定的行为越轨或心理健康风险,但在他们成长为成人的今天,回顾望去,大多数一代留守儿童社会化能够正常完成,“寒门贵子”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根据《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降至902万人。数量上的持续减少和多数留守儿童正常成人的事实似乎在宣告,十数年以来学界和社会的担忧太过杞人忧天了。
然而,在笔者团队近几年对中部农村调研发现,情况并不那么乐观。当前,村庄中留守儿童占比持续上升,大部分地区占比过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均在外,由祖辈抚育的双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中,手机沉迷、学业荒废、早恋,乃至成为无发展性个体的不在少数,留守问题在他们身上格外凸显。相较于80、90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在低龄化、长期化留守,乡村社会解体以及乡村教育垫底化的趋势下,当前新一代留守儿童显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成长挑战。
一、留守的低龄化与长期化趋势
与总是想念着外出务工的父母,期盼团圆的一代留守儿童不同的是,当下中西部村庄中,有这样一群留守儿童,他们年纪尚幼,往往在记事之前就离开父母的怀抱,或是在常年分离中不会认自己的父母,或是干脆不知父母为何物,有甚者还会说出“父母不重要,不如手机对我有意义”这类令人心惊的话语,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与留守形式的变化有关。
相较过去,当前留守儿童低龄化现象显著,他们往往在0-3岁的幼儿期便开始了留守。而80、90后的一代留守儿童,在其幼年阶段通常还有完整的家庭生活,这是因为,第一代农民工大规模务工在2000年以后,他们的子女大多从小学甚至初中才开始留守生活。此时,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渐将其依恋对象转向同伴,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是逐渐减弱的,而早期在完整家庭和父母陪伴下形成的亲子依恋关系,亦能够为调节分离带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提供正向支持。而对于在婴幼儿阶段,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情感依恋却被迫分离的当代留守儿童,则丧失了和父母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基础。
此外,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留守长期化特征,一方面,在第一代留守儿童留守期间,农民家庭生计依旧与农业息息相关,“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乡务农”在当时较为普遍,虽然一年内也有大半年在外,但也还是有较长的在家时间。然而,当前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二代农民工甚至三代农民工,基本脱离农业生产,他们常年在外务工,与孩子一年到头相处不了几天。即便现在有智能手机可以进行视频通信,有限的语言和短暂的画面,却难以传递真实的情感,替代现实的陪伴,父子两代间的生疏却很难通过冰冷的电子屏幕化解。因此,在低龄化、长期化的留守中,当前留守儿童缺乏对家庭完整的基本感知,甚至出现了“没有父母概念”这样的极端案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