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为基,思考县域教育之发展——读《县乡的孩子们》
前不久,笔者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小规模学校,何去何从》,该报告发布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公众号“新乡土”上,后经“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等媒体的转载,引发较大的关注。有乡村教育公益从业者特地发文“十问”笔者,对笔者的价值立场、观点以及论证逻辑进行了全方位的批评。
笔者原以为这是推动教育政策讨论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但读罢这篇商榷文却深感失望。
且不论这篇文章对笔者文本的曲解式引用、论证逻辑的不加深入理解乃至对于笔者本人的人身攻击,文章作者在这篇商榷文中展现的思路确实反映了当前一些教育实践者以及学界与政策界一些人存在的问题——在一些教育理念或理想情怀的指引下,当他们观察到现实世界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时,他们不去深入思考相关的教育政策是否存在问题,教育理念与理想情怀在教育实践当中为何难以落地,为何一些教育理念与教育政策在实践中会存在种种问题。
在理念、政策与实践之间,他们往往从来不将问题归因于理念与政策存在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归因于实践,认为实践中出现了问题一定是某些实践者没有深入体会与应用某些理念、没有深入理解、贯彻某些教育政策而导致的。
在新近出版的《县乡的孩子们》一书中,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华中乡土派)研究人员杨华、雷望红等学者深入反思了这一问题。在本书前言中,两位研究者指出,当前中国学界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有规范和经验两条路径。规范路径的研究往往不关注教育实践的具体展开,习惯将教育一线问题归因于没有贯彻某些教育理念观念或方式方法。而当前中国教育的经验研究同样也存在许多问题:真正扎实做经验研究的学者较少,普遍缺乏对经验的质的把握,也就使得教育经验路径的研究方法难以与规范路径的研究竞争,因而难以对教育政策或制度产生影响。
不过,华中乡土派最开始进入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目的并非是要与教育学界进行理论对话与话语竞争,也并非以政策研究为主要目的,而是在经验研究中,我们越来越发现,随着社会变迁,乡村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影响农民家庭与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由此,华中乡土派一些研究者在2017年左右开始专门关注乡村教育问题。而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又自然地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县域教育范畴当中。并且,在华中乡土派这一大研究团队内,我们又组建了教育研究小团队,经过多年的深耕,我们不断从经验中开拓研究主题,并在一些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调研与研究。
《县乡的孩子们》一书正是近年来团队教育社会学研究一些初步成果的呈现,在这本由华中乡土派二十余位学者集体撰写的著作中,我们基于广泛的田野调查、以问题为导向,以扎实的学术分析为支撑,对县中与乡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数字社会与城乡中国叠加影响下的县域中小学生社会化成长与学习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投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家校关系变迁及其影响、“双减”等政策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县域职教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民办教育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等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通过这本书向读者呈现县域教育现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