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还需要大寨精神吗? | 国庆特辑
导 语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一本面向农村工作者的材料书,于1956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176篇材料大多数来自于1955年上半年,少部分来自1945年下半年,由各省、市和自治区报送的当地合作化、集体化案例经过筛选后组成。教员在1955年9月和12月分别为书中的材料写了104篇按语,可见其重视程度。这本书针对合作办社运动中出现的“动摇”思想和“一刀切”思想,提供了好的案例,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到来,凸显了群众中蕴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纪录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从这本材料书里选取了西沟村、新乡(七里营)刘庄、高西沟村、沙石峪村和大寨、林县等几个村庄地区的案例,分六集讲述了这些村庄和地区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取得的巨大胜利,这些胜利成果展现了集体的力量和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对当前的乡村建设仍将有所启发。
值此国庆佳节之际,食物君会陆续推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纪录片的文字版介绍,带领读者们感受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农村的艰苦卓绝的运动。在自然条件艰苦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民群众通过凝聚成集体,治水修渠、整田种粮,改变了乡村困苦的面貌。
今天推送第三集——《愚公移山》(上),本集主要讲述了陕北米脂县高西沟村、河北遵化沙石峪村和山西昔阳大寨村三个村的村民在村书记(高祖玉、张贵顺和陈永贵)的带领下,发挥“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故事。
整理&排版|童话
校对|丁卯
责编|阿大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是胜利的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历史标志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被全党一致承认为党的指导思想。
6月11日,毛泽东致闭幕词《愚公移山》。他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家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们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
毛主席致闭幕词——愚公移山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说,“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
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