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鸣早:从种子异化看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
导 语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这一古老而深刻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中更显其重要性。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直接关乎着粮食安全的根基,如何把“根”留住,保护优质种质资源,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兴盛,更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中国,作为承载千年农耕文化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优质种业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篇发表于2020年的文章中,梁老师警醒我们: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种子商品化进程正加速演进,让我国传承数千年的种子资源面临萎缩和枯竭,种子已然成为困扰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寄予厚望的转基因种子如同一把双刃剑,表面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实则剥夺了农民留种、对种子提纯复壮的权利,并引发了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广泛讨论与浓浓疑虑。不过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继续公示了第二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名单,截止目前,我国已有64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7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
这不禁使人担忧: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消费者到底该如何面对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在种子不断商品化的背景下,我国又该走何种农业道路以维护食物主权、确保和坚守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10月18日(周五)晚上,本文作者梁鸣早老师将与我们分享她关于中国农业路在何方的思考,通过辨析化学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不同道路,探讨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实践指向,欢迎读者朋友们一同探索!
在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千百年来的农业传承。但是在近几十年时间里,受到国外种子商品化的影响,我国农民无论种粮食还是种蔬菜都需要购买种子,农民买到的转基因种子或杂交种子都含一个雄性不育技术。转基因育种中导入了雄性不育基因,杂交种就是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或者父本-母本二系培育的种子只能使用杂交一代,这些种子只能种一茬不能留种。
总之,全球种子的商品化进程,已经让我国传承数千年的种子资源面临萎缩和枯竭,种子已经成为一个困扰我国亿万农民的大难题。原因如下:
一、国外种业的畸形发展
首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没有限制或禁止使用基因手段和转基因技术产品的国际条约。
图片来源:搜狐网
美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的重点是抗除草剂基因bar,是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抗除草剂基因已用于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上,与耐除草剂基因作物种子捆绑销售的草甘膦的危害巨大。
草甘膦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核心支柱产品,喷洒草甘膦后只有针对草甘膦特性而研发的转基因作物(玉米、大豆、棉花等)才能存活。伴随着耐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种植,草甘膦除草剂使用量也在剧增。孟山都公司就是当年生产向越南战场喷洒枯叶剂-橙剂的生产商,美国人用7600万升的橙剂喷洒在越南南部10%的国土上,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出现数以万计的畸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