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林 : “美好”的消费革命与极限的农业生产
导 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一场“隐性革命”,这是由人们的消费变化所推动的一个农业革命——从低值的、过密的以粮食为主的生产,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化的、高值的、具有适度规模的菜果鱼肉蛋奶的生产。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小农农业走出困境的“历史契机”。
在农业革命初期,其确实带来了农民增收,食物种类极大丰富的“美好”图景。但是在最近的十多年间,消费革命和农业革命都开始显示这种契机已达到极限。首先,全国人均食物尤其是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和营养水平已经超过维持身体健康的实际需要,通过更多地消费进一步推动农业革命的空间已经有限。第二,国内农业及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和多种农产品的产量已接近饱和,以此推动农业走出过密化的可能性降低。第三,现有农业模式在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已达极限,打破了农业内部的养料-能量循环链条,陷入了“能源-化学品的过密化陷阱”。而企图依靠外部进口规避这些极限的做法,会给食物主权带来威胁,也形成了对第三世界敏感地区的生态环境冲击。
本文作者张玉林老师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农业危机已经不能依靠刺激消费来扭转。相反,为了更好地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当要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并适当降低食物消费预期和消费量。
作者|张玉林(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乡村问题和环境问题,近年来致力于食物-能源-环境-社会问题的整合性研究)
转载编辑|侯丹 九牛
后台编辑|童话
一
问题的提出:
消费革命与农业过密化
黄宗智先生曾经认为,中国农业在改革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革命”,其主要动力来自农业之外,是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非农部门的发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导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转型,特别是畜禽-鱼和菜-果消费的大规模上升,由此导致的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它其实是个由消费变化所推动的农业革命。”
出于对中国农业过密化问题的关注,黄宗智还指出,这场由消费革命推动的农业革命可能显示了新时代的农业出路:“促成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型农作的增长,通过蔬菜、水果栽培和畜禽、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增长来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从低值的、过密的以粮食为主的生产向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化的高值,具有适度规模的菜果和鱼肉生产的转化。”
他进而强调,“在经历了30年的变化之后,这个转化今天已经处于其中、晚期,其转化应该会在今后的一、二十年中结束,并将促进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化以及农业产值的进一步提高。正是这样的历史性趋势,及其与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非农就业化另外两大趋势之交汇,将会促成大部分中国农业的转化,从几百年来的低收入、过密以及劳动生产率停滞的农业转化为适度规模的、去过密化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