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林 | 世界粮食日,四问“粮食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
在大国竞争加剧、新冠疫情持续、气候极端“异常”、农产品价格高涨,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可能演变为粮食危机的多重阴影中,我们迎来了世界第41个粮食日。尽管绝大多数国人不会关注,但也因此更需要发问:中国的“粮食”安全吗?
估计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回答。因为它涉及的东西太多,包括如何理解“粮食安全”,包括是否精确地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还有难以预料的大国关系走势——它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利用两个市场、调动两种资源”的能力。
不过,避开总体性的提问和总体性的回答,仍然有话可说。在这篇短文中,我将以四问的形式来梳理相关的基本数据及其包含的问题。有些能够找到可信的答案,有些则始终令人充满疑虑。但摆出答案和疑虑都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形势”。
一问:耕地面积究竟是多少?
在2021年8月26日之前,我们并不清楚中国的耕地面积究竟是多少。但当天举行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新闻发布会告诉公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是19.18亿亩。
调查公报和相关报道显示,结论应该是可信的。比如,国务院“三调”领导小组多次强调“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减少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千方百计提高数据质量”;自然资源部先后召开上百次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数十次赴地方调研指导,反复强调“对调查真实性毫不动摇,寸步不让,虚报严惩”;县级初始调查成果则是平均经过了7轮“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的反复核查整改。尽管这仍然不能保证完全杜绝人为干扰,但全国数据的可信度应该属于很高或较高。
至于2009年的第二次调查结论(20.31亿亩),也应该是可信的。它比1996年的第一次调查结论(19.51亿亩)多出近8000万亩,“比基于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数据多出20380万亩”。调查主管机构曾专门解释这种反常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二次调查的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的言外之意是:取消农业税之后,基层政府和农民不再需要瞒报耕地了,所以早期被隐瞒的耕地就冒了出来。这一解释具有说服力。那么第一次调查时点的实际耕地可能是多少呢?鉴于两次调查期间建设用地增加了8729万亩、占用的又多是耕地,而且其间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也压缩了耕地,估计1996年的实有面积至少是21亿亩。
在确认了二调与三调的可信性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比较:在2009年之后的十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尽管中央政府确定的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的红线得以确保,但十年间平均每年减少1130万亩,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堪称迅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