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我唯一败诉的劳动争议官司
2008年11月12日,世界知识出版社在网上发料应布广告,为属下的《世界博览》杂志招聘记者2名,我即投放材聘。
11月14日,我与《世界博览》杂志社长兼席亚兵辑通上电话,他表示收到材料,把我作为招聘“重点对象”;11月17日,我再致电席亚兵,他表示因为收到材料很多,要全部看完后才通知面试;11月24日,我又一次致电席亚兵,他表示本周内约见面谈;11月28日,我在《世界博览》杂志社接受社长兼席亚兵面试后,面试获悉,《世界博览》杂志当时发行量是15万本吧,每本售价7块钱,半月刊,一个月呢有30万的收入,比较富余。但是呢,他们还想扩大影响增加发行量,因此想改版、增加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比重。希望招聘两个有经验的把《世界博览》杂志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板块支撑起来。席亚兵表示希望我能够负责《世界博览》杂志2009年改版后新开的社会新闻版块,并让我再提供一些代表作品给他们“审阅”,我即在第二天发给他们几十篇作品。
与此同时,《环球人物》杂志社通知去面试,这时候我去《世界博览》杂志上班已经基本定了,但还是参加了《环球人物》杂志面试。
因为我父母是党员干部,对《环球人物》杂志很看好,毕竟是人民日报社办的,本身也是在人民日报社里面上班,所以他们很高兴。但是我更倾向于到《世界博览》杂志去,因为我在《环球人物》杂志只是一个记者,在《世界博览》杂志事业发展更有前景。
当我父母获悉我选择《世界博览》杂志后都感觉惋惜,事实上,《环球人物》杂志的笔试虽然通过了,可面试没通过——当然,因为更看好《世界博览》杂志,就对《环球人物》杂志的面试不够重视也是重要原因。
尽管去《世界博览》杂志的事已经基本定了,我还是参加了《环球人物》杂志的面试,结果没想到面试还不止一次,分为一面、二面、三面……太深奥、太有逼格、太高大上了。
一般媒体招聘编辑记者,面试以后就会通知你上班,即使面试,也就简单交谈或者深入交流,没听说还要一面二面三面的,而且《环球人物》的面试问题很二、纯粹脱裤子放屁。比如,第1个问题要你回答人物报道怎么写?尼玛笔试都考过了撰写一篇人物报道?你们不审核应考者的作文吗?
我特么回答不了,面试官说看来你没准备——的却如此,回家后翻阅写作教科书,发现以前学过的忘了:人物报道要抓住人物性格……第二个问题是分组讨论,还是人物报道,给出人物是黄光裕,让我们先小组讨论报道思路,再个人回答面试官自己的思路。我当时心里觉得特无趣,所以,已经不很认真了,回答时随便胡诌一通,面试官很有耐心、很友好,一而再问:“陶勇,还有其他想法吗?”他们也希望我不失去机会……之后,再没接到二面通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