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新解述要

2011-04-21
作者: lyq454545 来源: 乌有之乡

 

中医理论新解述要

   

一、阴阳篇  

中医理论源自于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一致的,故形成了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运用于中医,逐渐形成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图所示: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中国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成语中是否在前、泰在后,而《易经》里第十一卦为泰卦,第十二卦为否卦,即泰在前、否在后。这两个卦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一个从正面来说,一个从反面来讲。  

泰卦上卦为坤,属阴气;下卦为乾,为阳气。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轻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否卦是下坤上乾,其结构同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它们彼此为“综卦”,表明泰极而否,否极泰来,互为因果。如图所示:  

    

在自然界里,天居阳位,地居阴位,天地皆有阴阳二气。天上阳气下降则地上阴气上升,则形成上阴下阳的泰卦;天上阴气下降则地上阳气上升,则形成上阳下阴的否卦。可以看出,阳位主导阴位,天气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在一天或一年中,天气是变化的,其阴气和阳气有升有降,盛极而衰,衰极而盛。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位”与“气”,位有阴阳,气有阴阳。阳位有阴气和阳气,阴位也有阴气和阳气,但阳位总是处于主导地位,阳位之气决定阴位之气。上部决定下部,外部决定内部。  

以上是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图所示:  

            

二、藏象篇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是一个小自然,是大自然的感受体。那么,人体的“位”和“气”如何确定?人体心肺居阳位,肝肾居阴位,脾居中位,此即上、中、下三焦。心气为阳位之阳气,肺气为阳位之阴气;肝气为阴位之阳气,肾气为阴位之阴气;脾居中,即具有阴阳之位,又具有阴阳之气。因此,心肺之气处于主导地位,对肝肾之气起着主导作用。心主阳中之阳,即火;肺主阳中之阴,即气;肝主阴之阳,即血;肾主阴中之阴,即水;脾主阳位之阴阳,又主阴位之阴阳,即水火气血。  

由上可知,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在正常情况下,心肺之气宜降,肝肾之气宜升,这是从人体整体而言。  

就脏腑个体而言,每个脏腑是一个小自然。脏腑皆有阴阳,皆有水火气血,皆有升降出入,但都遵循阳降阴升的自然规律。在病理状况下,阳降和阴升皆存在太过或不及的问题。治宜盛则降泻,虚则升补。如果不辨具体情况,一味地降泻或升补,都是错误的治疗方法。如图所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阳位之气宜降,阴位之气宜升。这里的气包括阳气和阴气,阳气即火与气,阴气即水与血。无论就人体整体而言,还是就脏腑而言,阴升阳降是其基本规律。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