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曾强推中医药,措施个顶个的赞,让更多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2021年4月12日,《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公布,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每年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同时为甘肃省中医药宣传日。
甘肃曾经在“猪蹄厅长”刘维忠的带领下,走了一条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低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这是刘厅长推行中医药特色医改之路的最大成绩。
这条路走下来,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几年,刘厅长屡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赞扬的人很多,嘲讽质疑谩骂的人也很多。
如今回头来看那些年甘肃保护和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措施,仍然忍不住想大声喝彩!
2011年,刘维忠曾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甘肃中医》上,里面他列举了那些年所推行过的中医药发展措施,一共有16条。笔者在另一篇刘厅长的文章中看到过更为详细的措施,除了这16条,还有15条,一共31条。这些都说明刘厅长在甘肃中医药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斐然。
第一,省财政补助工资招收医学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2008年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每年招5000个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医。后来计划一共招5年,那么5年就能招2万多个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2009年甘肃省人社厅卫生厅联合发通知,规定从2009年开始县以上医院进的大学生要从基层逐级选拔,不准直接招。2010年甘肃中医院高考招生分数线是全省文科第一理科第二,都是第一志愿,由以前的冷门专业成了热门专业。既保障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人才供给,又促进了中医药教育和发展。
第二,西学中。2008年甘肃开展西学中,人事厅要求西医晋升高级职称时必须加考中医内容,占20%分值,每年有700名西医脱产学习中医。这条措施在推行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西医大夫要求取消这一政策,刘厅长压力非常大,后来还是甘肃省两位最高领导作了批示才统一了认识。
第三,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的师带徒活动。全省选了1000个祖传的、每天能看40个以上病人的中医师傅,每人选3个徒弟带3年,省里给每个师傅每个徒弟都有一定数额的补贴。还在好几个城市组织了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中还安排有节目,如演出秦腔《皇莆谧》,有几千名群众参加,老百姓既看戏,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医。此外,还办了一个40人的中医研究生班,每年每人补助12000。
第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各个医院都搞中药炮制大赛、针灸大赛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五,做好临床基地建设。当时建了3个中医临床基地,一个是省中医院,一个是医学科学院,还有一个是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里直接拨款扶持。
第六,省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出台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
第七,把发展中医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当时全国的医改都是五项内容,甘肃是六项,多的一项便是中医,而且六个配套文件全都有中医内容,每个环节上都有中医。
第八,推广使用地产中药材。当时甘肃以县为单位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然后以县为单位把常见病的疾病谱排出来,与地产中药材结合,每个县编10个左右的中医处方,用于治疗常见病。使用10个处方治疗常见病的,新农合100%报销。中医针灸、拔罐等诊疗技术治疗,新农合也100%报销。2010年,甘肃推行了一个大政策(应该也是全国独一份吧):从2011年开始,甘肃城乡居民住院、门诊吃中药、使用针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医保和新农合100%报销。
写到这,讲两个例子,来自人民网的报道。2011年夏天,在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馆里,人民网记者采访过一位叫贺秀兰的农村妇女。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一开始,她一发病就吃西药、打针,效果不明显,花的钱却不少,每去一次都至少要花30元。从2010年4月甘肃省开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乡镇、社区、村组“全覆盖”后,再发病她就到镇卫生院接受专业的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拔罐、外敷、口服中药,但每次只需要支付1元钱,治疗效果还挺好。对农村老百姓来讲,这前后的差别巨大。
武威市六沟村快70岁的一位老人也接受了采访。老人因为多种慢性病发作住进了镇卫生院,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了两周,病情已大有好转,且基本没花什么钱。记者见到老人时,老人的气色很不错,并向记者讲起以前到兰州看病的经历,那是“一沓一沓往里送钱”,现在好了,可以到镇上卫生院治病,能治好病又不用花什么钱,他已经三年没有外出看病了。
甘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把能在家门口解决的问题尽量就近解决,让老百姓都敢进医院,进得起医院。
第九,院内制剂在全省调剂使用。这一点也非常好,很多省都有规定,院内制剂只能在医院内部使用。甘肃省在2020年抗疫期间也出过好几种预防方院内制剂,如省中医院的扶正避瘟丸,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扶正屏风合剂,并规定甘肃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可调剂使用该院内制剂,并在重点人群中推广使用,提高预防效果。这两种院内制剂在去年4月和10月还远赴白俄罗斯助力抗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十,修改了等级医院的验收标准。对三级、二级医院的验收,中医发展情况做到一票否决。既如果中医发展不起来,等级医院不能通过验收,逼着他们发展中医。
第十一,每个市、州要建1-2个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每月的重点卫生工作月通报制度,排在后3位的要通报批评。还要求每个县建10个中医特色的乡镇卫生院。怎样是中医特色的呢?主要有3个指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是中医,药品收入的三分之一是中药,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是中医。到2011年时,大部分都做到了。
第十二,综合医院要设中医科,同时设中医管理科——用来考核西医科发展中医的情况,要求所有的西医科室都配一名中医,联合查房。另外,每个医院都要考核西医科室的中药用量,上不去的扣奖金。
可以想见这一条在当时应该也会有很多西医大夫反对,但时隔多年,想想在抗击新冠中,中西医“合作”不就基本上是这么做的么。而且现在也有不少西医大夫会学习中医知识,主动将中医针灸等应用到本科室的救治中,提高诊疗效果。
第十三,公共卫生机构设中医。各级疾控机构都成立中医科,各级卫生监督所都建立中医监督科,妇幼保健站成立中医科。
这一点也走在了前面。经过2020年后,全国的公共卫生机构中都有了中医的重要位置。
第十四,大力推进中医药单位基本建设。
第十五,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管理。成立乡镇卫生办公室,设置专人抓中医。
这就给了基层中医较强的“行政权”了。
第十六,注重调动群众参与中医药的积极性。说到底,发展中医药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只有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益处,老百姓也愿意相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了。当时,刘厅长他们采取了几个措施:一是提高用中医看病的报销率(这个在前面详细讲过);二是在各个医院刷写了大量固定宣传标语宣传中医养生知识;三是开展健康教育,都有中医内容;四是在综合医院设立支持中医奖,哪个西医宣传中医好,就奖励。(这一点很有意思);五是评选甘肃名中医,让老百姓投票。等等。
刘厅长在任时,甘肃穷,人口占全国2%,经济总量只有全国的1%,农民的收入、城镇职工的收入,排全国倒数第一。怎么办?穷省得有穷办法。走中医特色的医改之路就是刘厅长给出的解决之道。
那些年,强推中医药之后,事实证明,基层普遍使用中草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确实起到了降低医药费的作用,让更多人的老百姓看得起病了,也看得好病了!
2011年3月23日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平均医药费用分别为89.7元和3464.6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9元和2487.2元。其中,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药费分别为41.4元和1552.9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和59.2%。卫生部统计甘肃省平均住院费、门诊费是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左右,除西藏外为全国最低。
拿数据和事实说话,这个成绩是不是可以让人心服口服呢?!
刘厅长在任期间,甘肃走出了成功的中医特色医改之路,让一个穷省办起了大卫生,还办成了当时卫生部领导专门批示要在全国推广的典型。他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人民的利益。
在中医药发展迎来好时机的今天,甘肃曾经那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措施仍然有不少可供学习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