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探索》连载·经筋病的临床诊断及主要病候
第五章经筋学说与中医现代化
五、《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节录,第10~32页)
第一章“经筋学说”总论
第七节“经筋学说”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二、经筋病的临床意义
经筋病,指人体经筋系统的疾患,如急性经筋损伤、扭伤、外伤以及慢性经筋病变所致的病症,其范围涉及现代医学骨科、外科、内科、产科等。有的病与筋有关,但不属经筋病。如中风、脑瘫等,这是因为这些病症根源在脑及中枢神经,经筋本身未受损伤。
1.经筋病的临床诊断
十二经筋根据各自的循行路线,把所经人体各个关节、骨节全部连系起来,使之能适应人体正常的或剧烈的活动。一旦经筋受损,就妨碍了人体正常活动,故在临床上均以人体活动受限为确定经筋病的根据之一。
《灵枢经》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即指经筋受寒时反折筋急,造成关节紧张,经筋受寒收缩,使周身及各关节均有被绷紧了的感觉,屈伸不利而疼痛;受热则使经筋松懈,使关节收不住,成为痿症。再有是经筋的外伤性损伤,通常会造成经筋的保护性收缩,从而逐步形成经筋病。
经筋的受寒、受热及受损伤均可使人体无法进行正常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经筋病。
由于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维系骨节,连络四肢百骸,故它也有对人体活动的约束(保护)作用。它将人体活动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活动时超不出这个限定的范围。在特殊情况下,当外力超过了经筋的约束力,就会使人体活动超出限定的安全范围,同时也把经筋损伤。在经筋病中最常见的腰扭伤、脚踝扭伤等均是如此造成的,故在临床上对此应十分注意,这种损伤如果未能及时治愈,往往是慢性经筋病的开始。
2.经筋病的主要病候
《灵枢经・经筋第十三》中对十二经筋的病候均有详细表述,现引述如下:
(1)足太阳经筋病候:“其病小指支,跟肿痛,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今释为:痛起足小指,脚跟肿痛,胭窝挛急,脊骨反折,项领拘急,肩臂不能抬起,腋下支及缺盆部抽痛,头不能左右转动。
(2)足少阳经筋病候:“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今释为:足小指次指筋拘急,转筋,并牵引动膝外侧转筋,使膝不能屈伸。胭窝筋急,前面牵引髀区处,后面牵引尻骶处,向上到胁下季胁部痛,并再上引缺盆、乳部、颈部,维筋拘急,从左向右,则右眼不能张开,而上经过右头角部,同蹻脉并行,左边的络于右边,故伤及左头角部,使脚右痿废不能正常活动,这叫做“维筋相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