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文:防治疫病,中医药大有可为

2023-01-16 2056 3
作者: 谷晓红 来源: 光明日报

  近三年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效果显著。当前,面对防疫政策的调整,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特色与优势,体现出精准性、综合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精准性:准确应用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较为完善的防治疫病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着丰富的文献及实践经验。中医对病原的认识,不只重视生物性致病因素,同时重视人体正气内在条件与气候环境因素等,在防治中以调动机体防御和调节免疫的功能为主导。中医对疫病的治疗更不只是对病毒的对抗,而是针对病邪侵入人体后邪正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调节。

  中医药防疫的思路是基础防护结合目标防护、主动防御结合环境防控、区别人群进行精准施防,可以与西医疾控方案互为补充。中医认知疫病的诊疗模式,在瘟疫流行时期,对易感人群、疑似病例或确诊疫病的病人均能有效干预,体现“异病同治”。这也是中医面对不明原因的新发传染性疾病,能有效防治的优势所在。

  在诊疗过程中,既要尊重中医理论思维和临床经验,又要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贯穿辨证施治的理念,倡导“一病一方”与“一人一方”结合,以辨病、辨证、辨症、辨微象,进行针对性治疗。以2019年新冠疫情防治以来的中医实践为例,对轻型、普通型肺炎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吸收、减轻肺纤维化、改善胃肠道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对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发热、咽痛、头身痛、咳嗽等,以疏风泄热,利咽解毒、宣肺止咳等的方药,也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合性:充分利用中医药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实现人文、实践结合的综合性的疫病预防与康复

  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容易导致社会性的心理问题。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的思维方式、文化认知、行为逻辑、诊疗用药、临床效果对于缓解社会恐慌情绪,增强抗击疫情信心具有独特的作用。要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与工作,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形神合一的健康秩序,有助于主动预防和康复。

  中医学向来重视疫病进入恢复阶段,正气未复,余邪未尽的病证阶段。病后调理包括调节饮食、调适精神、调节寒热及药物调理等。此时应采取有效而适当的干预措施,利于促进病体尽快恢复健康。对于无明显症状且已核酸转阴的康复期患者,通过对其饮食、睡眠、二便及其他自觉症状,舌脉等征象的观察,辨证而治,有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部分患者在核酸转阴后,恢复期仍会有咳嗽、乏力、纳差、心慌、眠差、气短等症状,需要进一步康复调理。部分重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状况,需要较长的恢复期。所以中医药针对疫病康复期的治疗技术体系,涵盖中药、中医适宜技术、传统功法等中医技术方法都有较大的应用空间。通过给予中药治疗,运用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乏力、纳差等症状,舒缓情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脏腑气津血的状态。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