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这样支招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万鹏、吴兆飞)7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省考察。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听取吉林省和梨树县农业发展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行程安排和重要讲话可以看出,粮食生产和安全、农业现代化是本次考察的关注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农业现代化?为此,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深意。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田间地头,察看玉米长势,了解粮食生产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仓廪实、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尤飞表示,民安,重在粮安。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不应依赖进口,必须坚持自给为主的方针,不断夯实生产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才能给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了。
“粮食问题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是极端重要的安全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洪向华谈到,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从国内情况看,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解决老百姓的口粮是天大的事情。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始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政认为,在任何国家,粮食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消费量大、人均耕地少,粮食生产和安全更是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产量的丰收为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增强了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