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青年逃避兵役应引起重视

2016-04-06
作者: 公方彬 来源: 环球时报

   近日有媒体爆出,个别地区的一些青年为逃避兵役,采取文身、故意答错测试题等方式进行“自我淘汰”。这种情况近年屡屡出现,而本次涉及面更大、问题更突出,引发社会舆论更大关注。

  相比较更多人愿意服兵役这个现实,个别青年逃兵役并不影响大局,更不会导致中国发生“兵员荒”。但其背后折射的问题,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第一,青年乃至社会大众的担当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处于下降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任何国家都属于公共利益,直接检验着国民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但其也有两个鲜明特点:国家危亡关头,青年投身国防和军队更踊跃,和平时期较弱;社会风气向好、公德张扬时期,青年投身国防和军队的社会动力更足,反之亦然。当下中国承平已久,安逸思想在社会相当普遍,阴柔之风兴起,刚武之气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定时间。

  第二,国家法律惩治和制度调整不到位,缺乏足够硬约束。即使是公共道德建设更好的国家,在促使青年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也不能完全靠道德自觉。军人是一个需要牺牲精神的职业,同时生活艰苦而单调,这对喜欢安逸的当代人来讲缺少内驱力。因此,很多国家更重视法律强制和利益驱动。以美国为例,克林顿因逃兵役几乎失去入主白宫的机会,足见其法律的强大作用。此外,美国征兵的口号是“报效国家,周游世界,增加存款”,这显然是通过利益来吸引青年从军。我军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大成长空间。

  第三,社会在维护军队形象上不到位,丧失了从军必须的荣誉感、价值感。我军是一支有着辉煌成就的人民军队,其间走了一个与西方国家军队迥异的发展路径和价值选择。比如,西方要求军队拉开与政府和民众的距离,以保证军队拥有良好形象,我们则强调“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强调军民鱼水关系,追求水乳交融的境界。一定意义上,我军所以成为青年心目中的“大学校”,除了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很重要的是生长出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荣誉感和价值感。但经济发展与商业社会给一些人带来的功利主义,近些年各种负面冲击,军队形象受损,这些导致青年从军的动力弱化。

  有效解决现存的矛盾和问题,青年从军的热情才能重新被激发。解决的路径在哪里?存在什么问题就消除什么问题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只有上升到国家意志,才能找到更富效益的路径和措施,这一点已经进入党中央的考量范围。未来,通过借助国家和社会之力,通过军队自身的不懈努力,新局面注定形成,优秀青年向往军队、献身国防一定化为现实。(作者是国防大学教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