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欺凌:男生是主力军 女生间的关系欺凌突出
田野调查
少年的你,到底在经历什么(一)
互联网时代虚拟欺凌成新生力量
“校园欺凌”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伴随着近期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又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热议。
|
2016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2017年4月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更是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和认识。
作为一个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当下校园欺凌现状如何,在表现方式上呈现出什么样新的特点?哪些孩子更容易被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中?我们又该如何去防范和治理?这都是社会各界迫切关注的问题。前不久,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园欺凌”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用半年的时间调研了某省3753个中学生样本,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揭开其中的答案。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角色重叠
按照团队的界定标准,只要学生连续“一个月两到三次” 或更频繁地遭受/实施了一种及以上的欺凌行为,就会被定义为发生了校园欺凌。
团队调研的结果显示,412人发生了校园欺凌,占总人数的11%。其中,有321起是学生被欺凌事件,有91起是学生欺凌他人事件。欺凌与被欺凌事件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团队认为,一方面可能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同,另一方面,校园欺凌作为众所周知的负面行为,可能会使欺凌者在自我报告时有意掩盖欺凌事实,从而减少了欺凌事件的数量。
另外,团队还发现,在412起欺凌事件中,存在58起欺凌-被欺凌的情况,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会有角色重叠的可能,这是青少年学生遭遇欺凌伤害后的行为映射,说明在校园欺凌中,没有绝对的欺凌者也没有绝对的受害者。
男生是校园欺凌的主力军
调研结果显示,在校园欺凌的来源方面,71.6%的学生选择了来自“同班”同学,11.9%选择了“同年级别班”,5.6%选择“高年级”,只有6位同学选择“低年级”,仅占1.5%。总体来看,超过七成的欺凌事件是同班同学所为,这可能与同班学生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分不开,因为频繁的接触难免引发误会和摩擦,而误会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便会升级为校园欺凌。
在校园欺凌的人员构成方面,调研显示,“几个男同学”是选择最多的一项,占比38.6%;紧随其后的是“一个男同学”,有23.5%的学生选择了此项;其次,有18%的学生选择了“男女同学都有”;最后,仅有10.2%和4.9%的学生选择了“几个女同学”和“一个女同学”。调研结果说明男生是校园欺凌的主力军。此外,研究数据还表明,相较于“单干”,学生们更倾向于结成“团体”进行欺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