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热”背后的冷思考

2020-06-30
作者: 毛湛文 来源: 光明日报

  “斜杠青年”,是多面手、多职业、跨界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斜杠青年”的出现,有其正面和积极意义,它标榜了与传统时代不同的职业观,即跳出工业社会那种单一、稳定和保守不变的工作框架,在更多的岗位和空间中开辟新的职业选择,是社会宽容度的提升,也是个体活力的激活。

  但真正要成为受到社会认可的“斜杠青年”,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多元职业身份的背后还有许多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不同角色的共存和转换,势必需要每个个体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斜杠青年”选择了主副并存的职业路径,就暗含了要在角色丛林中拥有更强的驾驭力与生存力,否则就会被淘汰。

  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一经典著作的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角色管理的基础是个体对前台与后台的区分。在前台中,我们要努力按社会角色的脚本完成既定表演,而后台恰恰可以成为自我休憩、调适、缓冲的区域。“斜杠青年”的前台充满了多元才华的外溢和彰显,后台却有着看不见的艰辛和奔忙。“斜杠”下的生存模式,某种程度上正是通过牺牲后台的时间、空间和资本,来扩展前台疆域的。这有点像能量守恒,一个人但凡多一个前台的舞台,就需要多一份表演的挂虑,也就会失掉一份后台的轻松。因此,在自我协调能力尚不足以支撑“斜杠”的光环时,还是先不要轻易地为自己贴上“斜杠青年”的标签。

  成为“斜杠青年”,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有学者提出用“多向分化潜能者”这一更学术的概念来指代“斜杠青年”的生存方式。“多向分化潜能者”通常具备三大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够在交叉的兴趣地带捕捉和创造新的灵感,同时对新技术的学习和上手速度也极快,加上对周遭场景的变化适应力强,因此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中自然切换。个体的能力和特质差异,决定了“斜杠青年”的有限性和难模仿性。

  而当下“斜杠青年”话语的兴盛,更多来自社会和媒体的标签式建构。“斜杠青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我们看到,诸多“斜杠青年”选择多元职业,其实并非只有兴趣,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抵御风险,同样是“斜杠”的目的所在。

  “斜杠青年”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就是流动的“液态社会”的注脚,选择在方案A之外准备方案B,昭示了一种求全心态。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日,很多的青年都在试图拥抱“斜杠”人生,其中既有对流行的尝新,也有“液态社会”下流动的追赶。

  不得不说,不同动机杂糅之下,“斜杠青年”要完成自我身份的整合和超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能做的,只有理性引导与克制宣传,切勿把“斜杠”的生存方式神话化;青年人能做的,恐怕是要重新思考“认识自己”“我要到何方去”这样的元问题,以审慎和独立的姿态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唯有此,当代青年才会活出真我的精彩,达到自我认同的圆满,“斜杠”还是“横杠”,将不再重要。(作者:毛湛文)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