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服装订单从印度转向中国,这里的订单已排到明年

2020-11-11 1320 0
作者: 李永华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从7月份开始,服装生意就恢复得差不多了,8月份以后,订单排得很满,排到明年了,有些订单是从海外转过来的”,企业主谢隆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隆发的小企业在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如果不提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外界知道这里的人可能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县,藏着我国服装业强劲的秘密。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8月当月,全国纺织品出口额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47%;服装出口额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具体到于都县,截止2020年9月,全县今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7.34亿元,同比增长4.73%。对于都县来说,这样的数据背后是一段关于产业转移的故事,是抗击疫情把握产业机会的故事,也是脱贫的故事。

  东莞打工人回乡做服装,“一年要出厂大约50万件衣服”

  今年40岁的谢隆发,15岁就从于都老家去了广东东莞打工,进了一家制衣厂。他说,那个时候,有不少老乡都在东莞的服装厂打工,新人要进厂必须“老带新”,而且是三带一,也就是三个老工人才能介绍一个新工人进去。

  在东莞做了十多年服装之后,谢隆发于5年前回到了于都,开了一家服装小作坊,全家总动员,老老小小全都上。现在,他的企业有五六十名工人,生产车间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说是工厂,其实就是类似城中村里多层楼房的底层商铺,每间不到200平米,十来个工人干活。

  于都给人的感觉是,像谢隆发这样的服装企业似乎遍地都是,不管是工业园区、城区,还是村镇,服装工人们都在全神贯注地赶工。

  “一年要出厂大约50万件衣服”,谢隆发说,“我们那时候进厂求厂家,现在轮到自己招人,要求工人,不好找。”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

  在他的车间周围,全是各种制衣厂,密密麻麻地贴着各种招工广告。有广告写着:“本厂常年做雪纺衬衣,自营自销,单价合理,工资每月5日发放,全勤奖100元/月”。还有企业招平车工、打边工、中烫工,广告上强调“货源充足”。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

  工人不好找让谢隆发着急,但订单足却是工人们高兴的事情。一位62岁的女工说,上半年因为疫情没什么事情做,现在好了,每个月能赚到两千多块钱。

  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办主任丁有胜将谢隆发这样的小企业称之为“卫星工厂”。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于都,这样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从业人数高达30万人。

  丁有胜坦言,因为大家认为做服装不挣钱,听起来也不够高大上,所以并不重视服装业,招商引资更要高科技。直到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各县(市、区)要选定首位产业主攻工业发展,并明确于都应将服装作为首位产业。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