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论:“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纯属强行“加戏”!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评论:“外交抵制”?纯属强行“加戏”!
新华社记者李丽、姬烨、朱翃
2022年北京冬奥会测试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国冬奥健儿陆续来京参加测试,进行积极备战和最后冲刺。正当万众瞩目、全球期待北京冬奥会之际,却又出现了零星所谓“外交抵制”冬奥会的杂音。
从“抵制”到“外交抵制”,这个最新炮制的“新概念”源自美国,又被英媒接棒炒作。但世界田径联合会主席、英国人塞巴斯蒂安·科近日直接出来打脸了,这位2012伦敦奥组委主席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反对所谓“外交抵制”,直言这只会是“一种毫无意义且有害的姿态”。英国首相约翰逊的发言人也就此表态,首相不支持抵制体育赛事。
“毫无意义且有害”,不愧是“老奥运”,英国人用的这两个形容词很到位。
对于奥运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夏奥会还是冬奥会,其主办权在国际奥委会,主角则是全球运动员。北京只是作为承办方,为全球冬奥健儿搭建一个追逐梦想的舞台,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个在奥林匹克旗帜下增进友谊的机会。
因此,抵制冬奥会,首先损害的是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利益。此前,在东京奥运会因疫情面临被取消的风险时,最着急的可能就是国际奥委会。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任何抵制,都违背奥林匹克原则。
其次损害的是四年磨一剑的全球冬奥健儿的利益。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顶尖舞台,代表着运动员的最高荣誉。这个四年才有一次的机会,对职业寿命有限的运动员来说极其珍贵。按期参赛,是全球运动员的基本人权;而世界汇聚一堂为之加油喝彩,是运动员应该享有的荣耀。
美国奥委会主席苏珊·利昂斯早就表示,抵制只会不公正地“惩罚”运动员,她在上个月再次表示,她不希望再听到抵制冬奥会的说法。而那些打着“人权”旗号叫嚣抵制的政客,又将运动员的人权置于何地?
10月23日,瑞士队选手汉斯·伯格纳(前中)在比赛中掷壶。当日,“相约北京”2021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开赛。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目前的情形是,一边有西方个别政客和媒体炒作“抵制”或“外交抵制”,一边却是这些国家的奥委会、选手和媒体纷纷申请注册参加北京冬奥会,两边画风形成鲜明对比,也充分证明了“抵制”不得人心。
据北京冬奥组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1月17日,来自欧洲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奥委会已提交了14000多条注册申请,仅美国奥委会就提出了1528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