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走到哪一步了?
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公示,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初审。这意味着,继获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生物育种产业化迈出了更坚实一步。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供需矛盾突出,2022年进口量超90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2%,这两者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现产业化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破解我国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在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加快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据了解,2021年我国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科研试验田试点,2022年试点扩展至农户大田,2023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省20县,并在甘肃省安排制种。本次通过初审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抗虫和耐除草剂的性状突出,试点显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增产在10%左右,充分证明了国产转基因作物的优良特性和发展潜力。
当前转基因产业化已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各项政策频频出台,转基因安全评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农业植物品种命名等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等不断修改完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数据显示,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科技创新赋能的一粒粒良种,将助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缩小与国外的产能差距,防止“受制于人”。站在当前生物育种产业化加速的关键节点,科学家们都怎么看?
我国育种产品已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
“满足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任重道远,包括转基因技术的现代生物育种已是农业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曾走在国际前列,但产业化发展明显滞后。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许智宏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