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专访种康院士:究竟什么是“生物育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
➤我国在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引领了国际育种发展方向
➤通过分子设计的方式改良水稻品种,使其遇到低温也一样能够存活,保持产量不受影响,这样既可以解决现有生产区域水稻稳产问题,又有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仅有619个饲草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引进品种和引进改良品种占三分之二,“饲草之王”紫花苜蓿用种量的80%以上依赖进口。饲草的种质设计与创造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我们团队借助水稻基础生物学与育种研究的经验,着力建设饲草复杂基因组功能解析、饲草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饲草育种尽快步入设计育种时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粮主要靠中国种,种子可以说是农业的“芯片”。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耕地有限情况下,要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需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是支撑和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基石。
近些年,我国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引领了国际育种发展方向。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目前生物育种技术的产业化推进缓慢,亟须推动先进育种技术的成果转化,制定有利于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的配套法规,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种康和他的团队通过分子设计的方式培育耐寒水稻品种,为解决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近日,围绕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等问题,种康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生物育种推动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
《瞭望》:为什么说智能分子设计育种是育种的未来方向?
种康: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广义上讲,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经历三个主要时期:原始驯化选育(1.0版)、杂交育种(2.0版)、分子育种(3.0版)。智能分子设计育种(4.0版)是育种的未来方向。
20世纪至今,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进步密不可分。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科研人员发展了农家品种杂交育种、半矮秆新品种培育、高产杂种优势育种、分子模块和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等技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