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产大飞机运10首飞成功,生产线却被拆,设计师写祭文控诉
今天,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商业首飞,据悉国产化率达到60%,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毕竟美国波音的国产化率也才70%。
C919的机身、内饰、总装已经实现100%国产;在核心技术层面,机电系统和航电系统供应商基本都是中外合资,且中资占比普遍都在50%以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唯一的短板是动力系统,目前C919的发动机、反推设备、辅助动力设备来自于美资或美法合资的企业,这方面,咱们还得加油。
大飞机拥有几十万个零部件,制造难度不下于常规动力航母;而且大飞机属于商业项目,不能靠燃烧经费去支撑,得自己发展产业链。
产业链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即便我们克服了所有技术难题,想要实现产业链层面的全部国产化,也需要很长时间。
这个时间,通常是十年以上。
大飞机单价和利润都很高,据统计,疫情之前我国每年购买四百多架民航飞机,因为自己没能力生产,这些都要从欧美国家进口。
“8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空客,10亿双袜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这句话道尽无奈。
如此关键的产业,我们为什么不早些入局呢?
熟悉中国工业史的朋友都知道,咱们的航空工业起点很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就把最先进的喷气战机技术交给我们了,新中国第一代国产战机歼5、一出道就是世界前五的水平。
1968年,国产轰-6首飞成功,迅速投入批量生产。这款飞机的原型是苏联图-16,但研制期间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所以只能自力更生,连发动机都是用的国产涡喷-8。
轰-6机身长度超过30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70吨,这个尺寸和载重能力基本和波音737系列差不多,自然也达到了六七十年代主流商用大飞机的标准。
按理说,有轰-6作为底子,我们实现大飞机的国产化并不困难,只需要把军用转民用就行了。
当时,苏联的图-104客机就是在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早在1955年就实现了首飞,所以,中国拥有自己的大飞机,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
工业部门相关领导也是这么认为的。1970年7月28日,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要求在一年时间内研制成功航程5000到7000公里的大飞机。
苏联人的大飞机非常粗糙,又吵又颠簸,乘坐体验一言难尽,但如果不讲究这些,用轰-6改一个国产大飞机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这款飞机将来要用作领导人出国访问的专机,代表国家形象,对品质的要求并不低,轰-6毕竟是轰炸机,改来改去、舒适性也很难提升,而且还容易陷入失速状态,这让科研人员很头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