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胜:统计数据往往掩盖了真相,埋下了隐患
我们在日常写文章或交流时,自己往往罗列一大堆数据来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或要求对方拿数字说话,以证明其说法正确。
然而,客观现实情况是,用数据作论据证明的观点或论点,往往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俄乌战争开始时,有不少专家学者教授认为,俄罗斯的GDP数据不及中国的广东省,所以俄罗斯承受不起与乌克兰的军事战争,很快就会败下阵来。而事实是,俄乌战争已经延续一年半了,且俄罗斯不单单是与乌克兰战斗,而是对付整个北约,与整个北约作战,以后情况怎样不得而知,但直到目前俄罗斯依然坚挺。假如把俄罗斯换作广东省,能坚持一天吗?
所以,把简单的数据用于战略分析是极其错误的,不会得到正确、精准的分析结果。
还有,有专家、学者、教授为了肯定和夸大民营企业的作用,列出一大堆数据,说什么民营企业数量占了全部企业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民企税收超过百分之五十,民企解决了百分之八十的就业岗位等,以显示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优越,有生命力、贡献大,试图以此来表达要推进全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意思。
用这样的统计数字方法来论证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优越性,简直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贻笑大方的表现!
试问,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全部企业,国企和集体所有企业占百分百、利税百分百来自国企和集体所有企业、国企和集体所有企业解决了百分百的就业岗位。这三个百分百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国企比私企贡献大、优越性强、生命力旺盛?是不是应该将现在的民企国企化或集体化?
还有,解放前,尽管中国也没多少企业,仅有的几户企业也全部是私有企业。这些私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百分百、提供了百分百的税收、解决了百分百的就业岗位。这三个百分百是否也可以说明,解放前的私有企业优越性强、贡献大、生命力旺盛?若是这样,那为啥后来其支撑的江山被推翻、全部企业关门倒闭或被收购,进而改造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这里需要对“民营企业”(简称民企)的概念解释一下。
民企,是一个新造出的词,意在对私企名称的提升和改造,以避免称呼私企显得刺眼和让人反感。从字面意思理解,民企应该是指全民经营企业,或民间经营企业。但在我国则专指
民间经营的企业,即指私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而我国原有的大量集体经营的各级各类集体所有制企业早已不复存在或被转为私人企业,所以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就是专指“私人企业”。
可见,为了给私有企业起个好名字,专家、学者、教授、智囊、参谋们可下了不少功夫。这脑筋和功夫要是放在搞好国企上,中国早就在公元2000年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光辉灿烂”的国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