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枚导弹齐发? 伊朗突然出手的深层逻辑
【导读】以色列时间10月1日晚间,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约45分钟、200枚左右的导弹袭击,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都能听到爆炸声。根据伊朗随后发布的声明,这次攻击是为报复以色列击毙黎巴嫩真主党最高领导人纳斯鲁拉,以及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发动的“针对性地面进攻”的反击。伊朗想用这场攻击达到什么效果?这场攻击是否意味着中东战争全面升级?
本文指出,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一个名为“抵抗轴心”的武装行为体频繁行动,即伊朗领导,包括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人民动员武装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内的反美反以联盟。由于日前真主党与以色列在黎以边境的游走对抗,再到伊朗与以色列的空中打击,很多人担心抵抗轴心成员是为了激进扩大战争,但是作者认为,“抵抗轴心”似乎从来没有全面出击的意图和动作,而是通过不对称打击不断升级威慑,是伊朗恢复地区战略平衡的一次尝试。
作者分析指出,“抵抗轴心”的兴起是美国在地区强行行使霸权、造成中东安全困局的结果。一方面,抵抗阵营的兴起改变了地区战略阵营力量的对比,亲美阵营愈发担心自身安全,要求美国加大战略投入,双方矛盾一直在激化。另一方面,抵抗阵营的兴起也冲击了美国的地区领导力与公信力,愈发暴露出美国在处理地区安全问题上的无力,为其他大国在地区的战略博弈开辟了新的空间。“抵抗轴心”以现代伊斯兰主义为意识形态基础,联盟维持了灵活和去中心化的形态,已成为影响地区局势与国际局势的重要力量。
基于现实状况,作者预测了“抵抗轴心”的发展前景:首先,“抵抗轴心”将维持“斗而不破”的战略底线,极力避免对抗走向失控与全面战争;其次,“抵抗轴心”对盟友体系的内部差异采取动态化整合思路,联盟各力量自主性与能力在不断提升;最后,“抵抗轴心”各力量在本国国内开启了合法化与制度化的转型进程,已从非国家行为体向次国家行为体的性质转变。从根本上说,“抵抗轴心”克制地制造事态升级,是为了换取亲美阵营的政治让步,解决相关国家治理能力失序和中东地区地缘格局严重失衡的问题,反倒是为了重构地区的安全秩序。
本文原载《现代国际关系》2024年第4期,原标题为《中东“抵抗轴心”的兴起及前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参考。
中东“抵抗轴心”的兴起及前景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一个名为“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Mihwar al-Muqawamah)的武装行为体网络在中东地区频繁亮相。该网络中的非国家武装力量不仅对以色列本土安全造成重大打击,更对美国的地区军事存在及其领导的亲美阵营构成挑战,并给红海及周边地区的国际航运秩序带来变数,深刻影响着中东局势。了解“抵抗轴心”兴起的特点、影响和发展前景,有助于把脉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发展和大国博弈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