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郎平、黄渤在“海里”的发言——最需要的是什么?
1月31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影视演员黄渤等九位代表应邀出席座谈会。
郎平和黄渤的发言很有意思,颇有点评一番的必要。
一
新闻原文:中国女排总教练、中国排协副主席郎平对李克强总理说,“我小时候一放学就出去玩,跳皮筋、爬树、上房什么都玩。现在国内的中小学生,一眼望去都是‘小眼镜’!能不能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去玩,让他们自觉自愿养成锻炼的习惯,强身健体。”
郎平是1960年出生的,正是困难时期,但她生得如此高大威猛,堪称中国女性的骄傲!足见小时候并不缺营养,这是题外话,打住。
如果按照六岁上小学计算,郎平刚好是1966年上小学,她的小学、中学阶段贯穿了毛泽东时代最后十年,在郎平的记忆里,这是快乐十年,“我小时候一放学就出去玩,跳皮筋、爬树、上房什么都玩。”
现在大家都在为如何让孩子获得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而犯愁,于是各种寻寻觅觅,简直上穷碧落下黄泉,但两处茫茫皆不见,家长、孩子都叫负担重,健康也大受影响,如郎平所言“现在国内的中小学生,一眼望去都是‘小眼镜’!”
很难想象如果郎平当年也是“小眼镜”,她如何能够成为令人如雷贯耳的“铁榔头”,为中国争得那么多荣誉?
郎平的话让我们意识到,其实快乐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中国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只是我们对自己的经验和传统不珍惜,满世界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在郎平童年的那个年代,中国为什么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健康教育?
概括起来,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 教育方针比较人性化。是毛主席亲自制定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目标,即强调了全面发展,又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成为劳动者不是高不可攀的,同时又是非常光荣的。在毛泽东时代,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崇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根据这一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学校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于社会,甚至是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这使得学生不仅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感、更有效率,毕业以后也能够迅速融入社会。
今天各类大中小学校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精英”,培养“人上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