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中美国梦”还能做多久?——观影笔记之《中国合伙人》
《中国合伙人》的导演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部励志片,一般观众和媒体也都这么认为。的确,三个年轻人,从一文不名到成为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公司老总,一次圈钱“30亿美金”,这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成功学童话,是“美国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版。
《中国合伙人》的英文名称就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美国梦在中国)。什么是美国梦?就是“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
相信所有看过本片并渴望成功的年轻人,都会对成东青演讲时那句“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格言式结论印象深刻,心潮澎湃。
不过,如果观众从激情中冷静下来就会发现,“新梦想”的“中国版美国梦”最后所以能够梦想成真,其实是以美国梦的存在,或者在想象中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美国梦的召唤,没有成千上万渴望到美国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就不可能有“新梦想”(或“新梦想”的原型“新东方”)的成功。
“新梦想”的成功是以美国的强大、繁荣和中心地位为前提的,没有美国,“新梦想”连梦都不知道怎么做。“新梦想”的梦想是依附于美国梦的,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美国梦是一棵大树,而“新梦想”就是攀附在大树上的藤。假如成东青、王阳、孟晓骏们学的是葡萄牙语或斯瓦西里语之类的小语种,还能获得后来的成功吗?
“新梦想”的成功,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晚近三十多年来发展的缩影,中国的经济增长,极大地依赖美国资金、市场、技术,甚至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稳定,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其根源也正在于此。《中国合伙人》形象地诠释了目前中美之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国版的美国梦”其实就是一种“中美国梦”。
然而,这种“中美国梦”之所以梦想成真,是以中国不断改变自己,向美国趋同为前提的,诚如孟晓骏所言:“中国在改变,但是你们一直没变”。
1995年,好莱坞的《阿甘正传》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影片讲述了智商只有75的阿甘如何实现自己美国梦的故事。阿甘是一个弱智青年,在母亲的熏陶、教育下,坚信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自强不息,上大学、从军报国、退役后艰苦创业,终于成功。
但和阿甘不同,《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王阳、孟晓骏却是通过背弃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才获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