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经济循环的利润模式
市场经济,决定社会生产的是账本。这是我说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利润而运动。
利润可以是货币,可以是债务,可以是产权,总之,是可以加强对劳动力控制的媒介物。
当资本无利可图的时候,自然就压缩投资。于是,交易规模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直到减低到维持有支付能力的人群的有效需求能支持的经济规模为止。
要让经济循环保持在较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工人和资本家以外的有支付能力的第三方,不断为资本提供货币、债务或产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到的债务,是有望偿还的债务。毫无支付希望的债务,不被认为是利润。
资本主义早期,在资本没有扩展到极限的时候,封建领主的金银、债务和土地产权都可以成为利润。随着封建领主的破产,这种第三方不复存在。
资本主义中期,中小资本的货币、债务和产权,可能成为大资本的利润。随着垄断时代的来临,中小资本要么被兼并,要么微利维持。这种第三方不复存在。
早期、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国,相比封建农业国,在生产力方面有压倒性优势。于是,资本主义各国把封建农业国整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产品、占据产权、获得债权。随着资本主义扩张到全球,这种第三方也不复存在。
上世纪初,由于没有可以提供支付能力的第三方,资本主义列强撞在一起,撞了一次不够,撞了两次。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赤字财政最终无非是选择“滞涨沫崩”中的一种或几种。
这方面不再赘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国有企业的债务和产权、中小私企的债务和产权、居民的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海外出口利润,先后成为利润。这些债务和产权为了资本提供了多少利润,大家可以自己估算一下,还能提供多少债务和利润,大家也可以自己估算一下。
海外投资获得的产权和债务是否可以成为利润,目前看并不确定。
本世纪初以来,国内经济循环的第三方由地方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贷款或发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地铁、修广场、修机场、修车站、搞棚户区改造、搞亮化工程、搞绿化、搞郊野公园、搞第一土司楼、搞巨型关公像、搞第一女神像……拉动一波GDP。
地方政府卖地还债,开发商贷款买地,盖小区,盖写字楼,盖商铺,盖城市综合体……拉动一波GDP。
开发商买房还债,地方群众贷款买房。开发商实现利润,还债,利润落袋。
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全国所有城市几乎翻修一遍,旧貌换新颜。城市面积迅速扩张,住房价格扶摇直上。许多地方出现大片的鬼城。粗钢、水泥、建筑机械产能爆发性增长,除了雾霾,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基建狂魔“的诨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