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阎连科获奖感言的一点思考
近日,作家阎连科在第七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发表了《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的获奖感言。讲到了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
我又回到那个村庄时,有个管我叫哥的邻居,专门到我家闷头坐了大半天,等到家里没有他人安静时,他很郑重地轻声问我道:“哥,你说一个核弹头丢下去,能真的让一个国家消失吗?”在我朝他点头并做了解释后,他又非常不解地大声质问我说:“既然核弹头这么厉害,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趁全世界都毫无防备时,朝所有的国家都丢一个、几个核弹头,然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别的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了。
另一个故事是:
在那个村落里,有位母亲七十多年来,无论是在电视上或是村人的谈论里,当大家看到或谈到中国与日本的仇杀历史时,那位母亲总会记起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败退时,一位穿着破烂、身上挂彩的日本士兵,拄着拐杖从口袋里摸出一颗小糖给了她。这位母亲说,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吃到的糖,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叫糖的东西,竟然那么甜。所以她终生记住了糖的味道和那张流血的日本士兵的脸,终生都渴望还给那个日本士兵一些什么去。
讲完这两个故事后,阎连科点出了他要表达的主题:“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
他进一步讲道:“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价值都不会超过爱。当我们在那个村庄看到有人渴望中国用核武毁掉人类时,也看到那个村庄最柔软、博大的内心在爱着人类和世界,希望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都充满爱。”
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爱的奉献》,歌中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获奖感言所表达的思想与这首歌异曲同工,宣扬的都是一种普遍之爱,俗称的所谓“博爱”。如同《爱的奉献》这首歌的流行,正是处于“告别革命”的时代,革命几乎成为了暴力、仇恨的代名词,与此同时西方的博爱思想则迅速被人们尤其是中国的主流知识分子所追捧。
我们说,博爱与自由、平等等理念作为西方人道主义的具体化,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这些观点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作为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
然而西方人道主义始终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格格不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