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东方马克思主义的未竟志业
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卢荻老师的文章《东方马克思主义的未竟志业》。由学者刘进庆提出的概念“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括了战后台湾的社会形态,刘进庆认为它背离于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更与追求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背道而驰。然而,台湾从战后至今日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作者认为我们应当从现实政治、经济角度和范围界定上去重新审视台湾与“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的关系。
同时,作者结合台湾现状指出,刘进庆及其后继者的台湾论述的意义并没有随着台湾以至东亚地区、整体的西方之外的不发达世界的战后发展历程而消失,后进社会要走上现代化道路仍然不易,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志业尚未完成。
本文原刊于《政治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4卷第3期,为《战后台湾经济的左翼分析:刘进庆思想评传》(书籍信息可查看今日推送“每日一书”)的序言。感谢卢荻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东方马克思主义的未竟志业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这句箴言,对服膺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来说,是执着的信念,也是知识的源泉。相对于西方,在西方之外的广大的欠发达或后进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历史环境更为严酷,所面对的知识挑战更为艰巨,箴言的意义更为深远。
就其志业及知识导向而言,台湾旅日学者刘进庆(1931-2005)无疑是位列这个“东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这是他的平生论著清晰表露出来的,而邱士杰本书作为思想传记对此则有既生动且深刻的论述。①
理解战后台湾的社会形态
刘进庆的传世之作《战后台湾经济分析》②,被已故作家、思想家陈映真誉为“第一部台湾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是第一部战后台湾社会生产方式性质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以及随后的一系列相关论著、笔记,作为社会实践,被作者概括为“抵抗与学问”,关键是这两者密不可分,用刘进庆的原话:“我往复于对抗专制政治的民主化运动的感性,和研究专制政治的下层构造的经济的理性认识之间,这使台湾政治经济的全貌和本质更加明确地浮现出来”。那么,这个“全貌和本质”指的是什么?将之揭示出来又有什么意义?
《台湾战后经济分析》,作者刘进庆
“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刘进庆的解答,蕴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经济,殖民地无论新与旧意味着本地经济剩余攫取者的买办性,封建无论是否完全意味着寄生性,两者都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二是政治,与寄生性和买办性相联系的,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掠夺导向,也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再生产内在地具有催生、依靠专制政治的倾向。这种政治经济特性,根本地背离于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即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更与追求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背道而驰。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恰恰是要在面对这种背离或落后于经典资本主义的现实中,追求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标。这个过渡所需的物质条件,必然是同时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对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