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沿着马克思指引的道路发展经济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两种经济理论指导。毛泽东时期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引的道路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近几十年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占据了统治地位,经济发展是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指导下发展。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沿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引的道路,经济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经济理论:一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另一种是庸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当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从而带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两种对立的生产观点
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对于生产这种最基本的人类实践活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认为生产就是“赚钱”,有纸币收入就是生产,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重大的错误之一。
马克思认为生产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把自己有目的的活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最终成果是物质产品,生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如生产出粮食、服装、汽油等等,客观表现生产成果的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等。而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就是“赚钱”,有收入就是生产。“国民核算体系(SNA),是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小的争论》刘日新著 第44页)因此,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现的不是生产,而是收入,是纸币收入。正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概念,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统计指标体系。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时期表现生产的指标体系,是以工农业总产值为主,而后来则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毛泽东时期的统计指标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制定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等,包括粮食、布匹、汽油等的生产。工农业总产值就是以社会劳动量表现的粮食、布匹、汽油等物质产品的总量。后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现的是人们收入的总量,包括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收入:资本家的利润;以及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非生产领域的人的收入。前者表现的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总量,后者表现的是社会各阶级、各行业人们的总收入,而且是纸币收入。
工农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性质根本不同。工农业总产值表现的是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果;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是收入,是物质生产品在分配领域的结果,不仅性质上不同,量上的差别就更大。所以,会出现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当前美国的工业生产大量转移到国外,要依靠进口商品维持人们的生活,被称之为产业“空心化”。但是,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依然是世界上第一“生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