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资本论》也是“劳动论” |纪念马克思诞辰204周年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4周年,特写此文纪念。《资本论》是大家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其中心思想是在《共产党宣言》基础上继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如果说《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主要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资本论》与其最大区别就是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身的经济运行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由此作出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剩余价值规律,由此深化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呢?笔者认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马克思对“劳动”认识的深化,并运用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劳动”观点揭示了商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资本的本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完成了《资本论》的巨著。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首先是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在这里要较为详细地加以说明。”(同上,第55页)整个《资本论》就是运用劳动观点逻辑分析和论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资本论》也是“劳动论”。
一、《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涉足理论研究之前,人类对劳动的认识主要有三大思想家:一是亚当·斯密,他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的观点,并运用这种观点解读他的商品交换理论,即他的劳动价值论。二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黑格尔主张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最初的世界就是绝对精神以纯粹的逻辑状态发展变化着,以后外化为自然界又回到主观精神即人类社会。绝对精神的逻辑状态就包含“劳动”的阶段,“劳动”是精神的过程,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黑格尔同时把人的精神性劳动也看做人的本质。三是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他批判否定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本源,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劳动是人的物质性活动。但他没有看到劳动的自觉主动性和社会性。
马克思1842年开始研究现实世界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世界。他开始借助劳动概念和劳动异化观点研究资本主义。他先是改造亚当·斯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劳动观点。首先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同上,第131页)其次他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再次,他试图从劳动异化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和灭亡的必然性。异化观点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解读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也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历史的发展就是异化劳动的克服,也就是私有制的消灭,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这时的观点已经开始具有唯物史观思想的萌芽,但运用“异化”的方法却还是唯心主义的方法,还停留在对“劳动”的现象、直观的认识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