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怎样认识修齐治平?

2022-10-31 859 0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于人才的要求,在《礼记·大学》中有很明确的描述。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中,这是有一个逻辑递进的论述过程:

  《大学》中有这样的论述,这里引用的不完全是原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是:从古至今,如果要想把高尚的德性彰显于天下的人,要先把国家治理好。而要把国家治理好的人,先要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而要把自己的家族整理好的人,要先把自身的品性修养好,而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就要把自己的内心放得端正一些。而要端正自身的内心,也就使自己的音信更为真诚。而要使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就要获得真正的知识。而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去接触实际的事物。接触到实际的事物,就能得到真知。得到了真知,就能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内心也就端正了,内心如果端正了,自身的修为也就提高了。修为提高后,家族也就能整顿好了。家族整顿好了,国家也就能够得到治理了。国家得到了治理,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

  这一段话,主要是说,封建时代的人才应该具有上述的品质,而上述品质的获得就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里讲的逻辑很清楚,但很清楚的逻辑,其所包括的内涵未必都是正确的,或者是有道理的。

  修身一节中,古代封建社会特别要讲个孝字。两汉时期,要想做官,孝的品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品德,就没有资格做官。当然,在那个时代,要做官,家庭出身是很重要的。所谓举孝廉,也是从豪门望族中选拔。一般平民,你就是再孝,也没有资格入选做官。

  然而,不要说是国家的治理,就是一个地区,如郡,如县,总还是要有治理的能力,即《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有的人把格物解释为去明理。这里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这个理与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把物理解为理,似乎不太能让人明白。清末,有人把西方科学译成格物致知,倒是能够让人明白一些,格物就是去接触具体的事物,甚至去改变那个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得到真知。这就有了一点实践出真知的意思了。这里至少是说,你要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必须通过接触实际来获得真知。

  后来的人们,总是强调修齐治平,但对于格物致知就很少提到,似乎只要做到修、齐、治,就能平天下了。这显然是有缺陷的。现代人有时候一说到平天下,就认为是扫平天下的意思。这样的理解也是有片面性的。使天下太平,有时候是需要去扫,但在更多的时候是要让人心服平和,才能使天下太平。至少扫过之后,人们的心服,或者心平才是天下太平的重要因素。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