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ChatGPT会发展成我们的“奥本海默时刻”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预计8月30日上映。作为一部传记片,《奥本海默》以一场针对奥本海默的秘密听证会为轴,穿插着回忆了奥本海默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的经历。
导演诺兰在一次映后活动中谈及自己与人工智能专家的交谈,他说:“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将目前的时刻称为‘奥本海默’时刻。”他指出,奥本海默曾呼吁国际核控制,并因此遭受了来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压力。同样,人工智能领域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奥本海默》
近几个月来,越来越多的人预计年内大热的ChatGPT将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而纵观历史,每一轮新技术革命往往会深刻地改变社会结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状态的改变的可能性?创造性工作也会受到ChatGPT的冲击吗?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谈眼下最热的ChatGPT问题。
从元宇宙到ChatGPT, 冲击早已发生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会影响到劳动力结构。冲击早已发生,而且不仅仅因为ChatGPT而发生。所以我说我不能不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它会涌到我面前来,它会不断地成为我身边的、日常的、闲暇时刻的,也是学术领域的,也是思想领域的,也是同伴之间的,这样的一个无处不在的名词。
尽管我也调侃,因为当ChatGPT成为了热议话题,成为了覆盖性的、压倒性的社会的兴趣点的时候,我嘲笑的是,此前占据了同样位置的那个词就怦然消失、荡然无存,那个词叫元宇宙。几个月以前无处不在的是元宇宙,所有讨论都围绕着元宇宙,当时我就元宇宙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仍然可以对ChatGPT提出。
我最早获知元宇宙是作为概念股,是作为风险投资的风口。当时我的问题是:当人文学者在讨论元宇宙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多数朋友都被我问住了,但是也有朋友给了我非常直接的,而且有说服力的回答,他说:“人文学者关注元宇宙是因为元宇宙也许是未来,或者已经是当下的一种可能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我们可以去实践一些在现实实践当中没有可能的、另类的、社会的组织方式,社会的结构方式,社会群体的相互连接的可能。”
或许有一些批判性的学者,一些不甘于接受这个现实别无选择的人们,曾经把他们的希望放在了元宇宙。今天我用同样的问题去询问ChatGPT的热度,但是我要加上一个追问,我说,ChatGPT如此轻易地就消灭了元宇宙这个话题,就取消了元宇宙这个话题的热度。这是否同时意味着,人们曾经寄希望于元宇宙中的那种另类空间,也随着元宇宙的消失而消失了。还是人们把梦想和实践另类可能性的热情转移到了ChatGPT之中呢。如果它真的会被转移到ChatGPT的应用当中,那么,另类的可能性,另类价值的实现究竟在哪里。我们的构想是什么,我们的行动或者我们的动作是什么。这是我个人的追问。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