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原子弹爆炸,奥本海默做错了吗?
《奥本海默》这两天在内地上映了,这大概是好莱坞今年在中国最后一部被寄予票房厚望的电影,如果《奥本海默》票房也失利,今年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就可谓全面折戟。目前看,上映首日票房四千多万,今天估计三千万左右,诺兰的名头加上《奥本海默》的话题性大概率也拯救不了好莱坞今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颓势了。
《奥本海默》在国内上映之前,笔者就看了不少英文影评——不过并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写的,而是各路核问题专家,他们都借着这部电影发布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所以即使这部电影的时长有点过长,笔者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下文包含剧透)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是十分典型的人物传记片,并不是商业大片,如果想去看的话需要有心理准备,当然诺兰电影的爱好者大概不在乎这点。整部电影的画面,色彩,还有音乐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平;至于场面效果,整部电影中大场面只有三位一体核试验,广岛和长崎都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二战的场面基本上不存在。
电影中三位一体核试验的场面确实是不错,不过虽然诺兰有实拍的习惯,但是这恐怕还是要靠着普通爆炸加特效实现的,并非像之前的一些宣传说的那样没有使用任何特效。电影中除了奥本海默之外,还展现了很多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物理学家,这些角色大多出场时间有限,但是短暂的出场就能塑造出不错的人物形象。
比较失望的是,电影中关于核研究的技术内容并不多,这方面的内容应该比电影中那些情感戏更有价值,那些情感戏虽然应该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表现出来的观感实在是很微妙。
另外,描述奥本海默如何协调曼哈顿工程的内容也很有限,电影更多聚焦当时参与左翼运动的科学家与美国官方之间复杂的关系,讲的是面对如此强大的武器,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工程的领导者的纠结反复。从一部人物传记电影的角度来说,选择这样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作为《奥本海默》这样一个涉及人类现代史进程中最重要历史事件之一的题材,电影中给出的角度在历史与现实意义上就显得比较乏味了。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国内互联网关于本片的一个讨论重点是电影中会如何表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场面,不过当时笔者就觉得电影中不会正面出现这个场景。
理由很简单,长期以来,在日本使用原子弹就是美国知识文化界十分不满的事情,而随着美国文化界越来越有白左的味道,再加上地缘政治中,日本作为对抗中国的桥头堡的政治需求,导致在广岛长崎使用原子弹这件事,在美国知识文化界眼中几乎快成了美国人干的“错事”了,所以这一事件肯定是不会以正面形象在电影里边出现的。但是诺兰的格调又不至于像是某些导演搞个什么在广岛忏悔,所以侧面描写是比较可能的情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