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他脑中闪过一句诗“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8月30日,电影《奥本海默》正式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奇故事。
从天才少年到“原子弹之父”,从开创了科学家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先河到被全面禁止与一切原子能项目产生接触,奥本海默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光辉荣耀,也曾跌入谷底,遭受过质疑和指控,也最终获得平反。
奥本海默为何会领导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此后的氢弹制造,他为何极力反对?爱因斯坦又为何不止一次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为奥本海默发声?
天才+学霸
当二战进入1942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终于下定了决心:投入全部力量,研制一种闻所未闻的超级炸弹——原子弹。
这个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1939年8月2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总统下令全力研制核武器——德国人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开始了工作,如果这种超级炸弹掌握在泯灭人性的纳粹手里,那谁也不敢想象结局。
尽管之前从没有人做过这项工作,但可以想象,那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问题也就来了:谁来领导这个工程?
是带头写信的爱因斯坦吗?他的能力、资历和威望自然是够了,但因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这位天才科学家是最先被排除的。那么,是不是应该在当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美国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挑选一个呢?按理说,负责如此高端和机密的工程,“得过诺贝尔奖”应该是一个最低门槛。
但是,最终“曼哈顿计划”项目负责人名字被公布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一个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
如果把智商和学历作为一个门槛的话,奥本海默无疑是够格的。
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在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纺织行业的企业家,母亲是画家。幼年时,他就受母亲的影响广泛涉猎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语言等多个领域,11岁时因为在矿物研究方面的成绩成为纽约矿物俱乐部年纪最小的会员,18岁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化学系。
在哈佛大学,别的同学一般只选4门课程,他选了7门,还抱怨“作业太少”。他只花三年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毕业照片还特别注明了一句:“他只做了三年大学生。”
年轻时的奥本海默。
大学毕业后,奥本海默来到欧洲,觉得化学专业有些无聊,开始关注物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