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我所看到的农村
因为要参加几个喜事,时隔六年,我再次回到曾经的农村故乡。从湖南到江西,从江西再到湖北,一路行驶,一路侧望,两旁的农村看起来都非常美,下了长江大桥,那便算是老家,其变化有认不出的感觉,县城已经不是六年前的那个县城,进村以后,“变”也来得很直观。
六天的短短行程,所见,所闻,所想,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不妨以几个小插曲开始我的农村观感。
那天夜里,我从县城吃完饭返回村子,但导航导错了路线,车进入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小村庄,一开始,心里有些小慌张,生怕车子进去后因路窄无法会车,又害怕继续走下去会因断头路而折返。然而,我的担心有些多余,七弯八拐之后,陌生路竟然一直连通到我家的村路,并且全路都是双车道。之后几天的白天开车,多次在农村之间穿梭,发现村串村没有任何障碍。老家的乡村公路网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已经不是六年前断头路到处可见的状况。
参加喜事,在开席之前,总不免要接触些亲戚朋友和父老乡亲,聊天吹牛是常见之事,每当这个时候,我一般选择倾听,听听他们在本地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从他们口里得知,做泥工的,做木工的,做电工的,养鱼的,养虾的,承包农田的,只要勤快肯干,年收入都非常不错,部分人在县城置业的数量和价值可能是我所不能及,在他们面前,我可能算个穷人。
我所在的村子较集中,几年不回一次,一回去自然会有乡亲说个长道个短,多数情况下听听便是,不要太当真。回去第三天,碰到一位乡亲,径直走到车窗外对我讲:“你开的这个旧车子,我在路边随便捡,并且有捡我还懒得捡。”这位乡亲,一根麻绳当裤带,两条裤腿像台阶,上衣看似剃刀布,双足套着破球鞋,知道他看不起我穷,但他年长,我又不能顶回去,只能礼貌地回他一句:“??叔,我在外面混得差,没赚到钱,只能开这种车子。”他又回了我一句:“混得差,那是因为书白读了。”
下面,我就想谈谈回到老家后的一些具体感想:
村级路网全面联通好不好?肯定好。
从村级公路再往上走,镇与镇之间,主要县道,县城周围,几乎所有的公路都能给人以宽的感觉。
有路了,路宽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路两旁的房子,不是少量出现,是大量出现,跟我六年前回家比,应该是几何级变化,以前是零散的座落在路旁,现在基本上是成建制的存在,“公路街道化”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但它是有代价的方便,这个代价就是耕地被大量侵占,以我对农村历史的了解,不敢说百分百都是耕地,但至少有七八成以上是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