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市场经济实在有太多的疑惑
关于市场经济,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市场经济如果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算起,已经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了。可是,现在我们再来看今天的市场经济,似乎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困惑。
如果有人问,八十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吗?估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当然是市场经济啦。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前,这个世界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不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范围之内。说起那时候,几乎不存在所谓全球性的市场经济。即使八十年代,已经出现了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所谓全球化,其实那不过是西方的国际垄断资本强行推行的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中的一种分工而已。
原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当发达。但在能源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步履维艰。加上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为了赚大钱,赚快钱,已经动了要转移制造业的心思。于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希望达到尽快发展本国经济的诉求,开始大量把本国的制造业,主要是中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供应链提供产品的一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了供应链消费产品的另一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普遍偏低,而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收入又相对较高,因为,作为消费者的发达国家可以说是占尽了发展中国家很大的便宜。
这样的全球化是不是市场化?表面上看起来,不好说这就不是市场化。但从其产生和存在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少话语权,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市场,其中的参与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地位,也没有平等的权利。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市场,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的或者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为操纵的过程。
这个全球化的规矩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那么这个全球性市场的规则自然也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
中国为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自然要加入这个全球化的进程,那么也就必须要接受这个全球化进程中的全部规则。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接受了这些规则的结果。
开始,国内有人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有疑虑的,担心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各项规则有可能损害中国的许多产业,如农业、汽车制造业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的这些产业不能说完全没有受到伤害,但中国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及其规则,也有力地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这里就有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其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化体系,而中国却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了世界上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工业化体系?或者说,大家都在遵循着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得到了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结果。
至少我们可以说,中国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地来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规划,世界贸易组织及其规则不过是我们实现这个战略规划中的某一个可以利用的方面。
如果中国总是满足于或者停留在只做市场经济供应链中初级产业的一端,如只生产服装、鞋帽、玩具等日用品中的低端产品,这当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与规则,但是中国就永远无法实现全面的工业化目标。
因此,中国在生产这些低端产品以积累一定的资金之外,还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以不断加强中国自身的工业化建设。这当然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只管贸易这一块,而在贸易这一块之外的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是管不着的。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可以理解为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没有贸易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也没有贸易。但给市场供应产品的制造业,虽然与贸易和市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不是那种直接的联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发展工业制造业,实际上也是在开拓中国商品更为广阔的市场。这当然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但如果只是单纯对扩大市场的追求,并没有为中国商品提供开拓更为广阔市场的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中国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来自于中国人民要过上更美好生活的需要。
再有,我们的大飞机、我们的航母、我们的导弹驱逐舰,我们的核潜艇,哪一个是因为市场的需要而开发的?市场跟这些产品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我们必须在这些领域里投入大量的资金。或者用句市场经济的语言来说,我们在这些领域中的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安全的需要来决定的。
这至少表明,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所谓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不是绝对普遍性的。在一些重大领域里,市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我们的华为,为了突破美国的打压,卧薪尝胆,历尽千辛万苦,这跟市场经济有什么关系,跟全球化有什么关系?美国首先就打碎了原来由他们制定的市场经济的规则,像一头冲进瓷器店的野牛,横冲直撞。在这种情况下,华为要想打破这样的疯狂,中国要想击碎这样的疯狂,能指望什么?指望市场吗?指望世界贸易组织的仲裁吗?那都是完全不靠谱的。
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人民,依靠自己的企业(华为就是自己的企业,是自己人的企业)。事实证明,美国先破坏掉那些所谓规则,就不要指望中国一定会忍气吞声。中国必然要行动起来,以国家之力来对抗美国的胡作非为。这里,跟没市场一点关系。
再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伟大的目标,现在看起来,所谓单纯的市场既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纯的市场经济只会加大贫富差距的扩大。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推行的那种市场经济,何尝不是在扩大着那里的贫富差距?
虽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实行所谓福利社会制度,但这种制度也不是由市场来推进的。恰恰是因为市场经济在扩大贫富差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为了平复普通百姓的不满,或者为了与苏联竞争,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更有优越性,就不得不推出他们那套福利制度来安抚百姓。然而,随着八十年代之后,即在能源危机之后,西方经济所出现的“滞涨”与“衰退”,原来需要用大量的政府财政来维系的福利制度已经难以维继了。于是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开始大量削减福利基金,使得原来被掩盖的贫富差距已经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眼前,而这些国家的中低层民众的生活,就变是越发痛苦。
这不过再次让人们看到,西方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地给普通民众带来什么福利。那里的市场经济完全是由资本来主导的。而资本从来都不存在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关注。对中国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当然会用我们自己的一套政策方针来解决这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今天中国的经济领域之内,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基本还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市场经济自发地就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经济问题或者民生问题,那显然不符合实际。
从理论上说,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能够担负的职责,更不是市场经济能够担负的重任。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创造能够适合与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生产方式。在现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领域之中,这是解决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对策。如果不解决生产方式的问题,只想通过分配方式的改革就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
或许,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单纯依赖分配方式的改革,会让底层民众获得一些利益,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当然,这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非公有制存在的价值。毕竟,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国内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还是很有发挥其作为的空间的。但是要解决共同富裕,必须重视国有经济、地方国有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我们共同富裕的观念上的出发点。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