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杨为民老师与媒体记者之间
前不久,读到我校老师出版的一部文集。其中有一篇文章引起我很大的兴趣。这篇文章提到原北京市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北航优秀教师的代表杨为民老师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一些纠葛。
说是纠葛,可能有点严重。简单说来,就是媒体记者都想来采访杨老师,但杨老师基本都予以拒绝,让很多媒体记者吃了闭门羹,无功而返。记者们心里都极有怨言,但也无可奈何。杨老师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是工作太忙,实在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还有一个是工作都是大家做的,采访我一个人对其他同志不公平。这两个理由都很说得过去,也都站得住脚。但记者们也很委屈。他们说,采访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任务,你杨老师总是推三阻四,让我们的工作也实在难做。但杨老师在这方面极为坚决,说不接受采访,就是坚决不接受采访。有的时候,有记者坚持采访,硬要进入杨老师的办公室。杨老师丝毫不客气,连推带搡给推了出去。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有点不解。据我了解,杨老师是个很温和的人,为什么会对记者采取这类近乎粗暴的动作。根据我对某些记者的了解,一定是这样的记者心情急切,甚至失礼在先,才招来杨老师这样的待遇。
杨老师工作确实特别忙,他是开创我们国家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在航空工程与航天工程中,可靠性领域是直接涉及工程安全的重大领域。没有可靠性领域的参与,航空与航天工程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可靠性领域参与得少了一点都不行。所以杨老师的忙碌绝对不是夸张,很多国防项目都在等着他和他的团队们的辛劳工作。而且他还要全国各地来回跑。时间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一些中央媒体的记者先后来到学校,要采访杨老师,往往被杨老师生硬地一句话“我不接受采访”给顶了一个跟头。很多记者总在想方设法,钻各种机会与空子,但真正能得逞的几乎凤毛麟角。
我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记者们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些总想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采访杨老师的人,几乎都没有成功。在这些都想报道杨老师的记者中,只有两位幸运地得到过机会。说他们幸运,不如说他们非常辛苦。他们泡在学校里,泡在杨老师工作的系里,一泡就是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真正接触杨老师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与杨老师的同事们朝夕相处,看到杨老师团队的工作状况和精神面貌,那都是有着很丰富的材料与信息的。在泡在学校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不做别的,不想着其他与采访无关的杂事,就是要真正地来认识和了解杨老师。最后这两位记者写出的长篇通讯或者报道,在媒体上发表,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