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杨为民老师与媒体记者之间
前不久,读到我校老师出版的一部文集。其中有一篇文章引起我很大的兴趣。这篇文章提到原北京市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北航优秀教师的代表杨为民老师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一些纠葛。
说是纠葛,可能有点严重。简单说来,就是媒体记者都想来采访杨老师,但杨老师基本都予以拒绝,让很多媒体记者吃了闭门羹,无功而返。记者们心里都极有怨言,但也无可奈何。杨老师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是工作太忙,实在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还有一个是工作都是大家做的,采访我一个人对其他同志不公平。这两个理由都很说得过去,也都站得住脚。但记者们也很委屈。他们说,采访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任务,你杨老师总是推三阻四,让我们的工作也实在难做。但杨老师在这方面极为坚决,说不接受采访,就是坚决不接受采访。有的时候,有记者坚持采访,硬要进入杨老师的办公室。杨老师丝毫不客气,连推带搡给推了出去。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有点不解。据我了解,杨老师是个很温和的人,为什么会对记者采取这类近乎粗暴的动作。根据我对某些记者的了解,一定是这样的记者心情急切,甚至失礼在先,才招来杨老师这样的待遇。
杨老师工作确实特别忙,他是开创我们国家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在航空工程与航天工程中,可靠性领域是直接涉及工程安全的重大领域。没有可靠性领域的参与,航空与航天工程的安全就没有保障。可靠性领域参与得少了一点都不行。所以杨老师的忙碌绝对不是夸张,很多国防项目都在等着他和他的团队们的辛劳工作。而且他还要全国各地来回跑。时间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一些中央媒体的记者先后来到学校,要采访杨老师,往往被杨老师生硬地一句话“我不接受采访”给顶了一个跟头。很多记者总在想方设法,钻各种机会与空子,但真正能得逞的几乎凤毛麟角。
我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记者们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些总想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采访杨老师的人,几乎都没有成功。在这些都想报道杨老师的记者中,只有两位幸运地得到过机会。说他们幸运,不如说他们非常辛苦。他们泡在学校里,泡在杨老师工作的系里,一泡就是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真正接触杨老师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与杨老师的同事们朝夕相处,看到杨老师团队的工作状况和精神面貌,那都是有着很丰富的材料与信息的。在泡在学校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不做别的,不想着其他与采访无关的杂事,就是要真正地来认识和了解杨老师。最后这两位记者写出的长篇通讯或者报道,在媒体上发表,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对于杨老师来说,虽然并不能说他对媒体存在什么偏见,但他确实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媒体采访的身上。这恐怕也有许多原因。现在的媒体,包括一些记者,心气浮躁得很,什么事都要急功近利,都要短平快。他们的采访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材料。通过这种虚浮的采访而写出来的报道,根基不实,内容也缺乏真诚的情感。而报道出来的形象,往往也给出现偏差。这样的报道,让被报道者看到后,会感觉不真实从而产生反感。所以杨老师拒绝媒体和记者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另外,每一个要打算采访杨老师的记者,有些采访的套路几乎都是固定的。有些个人的基本信息,跟这个记者讲过后,下一个记者来采访,还要把这些基本的信息再问一遍,还要让杨老师再回答一遍,这样的状态实在让人不胜其烦。这样的采访,对于被采访者来说,确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杨老师对这种时间的浪费不仅非常反感,而且也非常厌倦。所以他对记者那种似乎不讲情理的态度,也是能够让人理解的。
现在的不少记者,我虽然接触得不多,但有些基本套路多少也知道一点。他们只想弄到所谓最新的,最有报料的一手材料。但是在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上,他们当中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傲气。他们似乎总认为他们是无冕之王,别人都应该供着他们,哄着他们。所以他们对于被采访对象,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尊重。而且这些记者在采访中还经常抢话,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也很博学多才。这样的记者让人看着显得特别愚蠢。所以杨老师不愿意和这样的蠢人打交道,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记者都如此愚蠢。但其中只要有那么几个,就足够让人受的了。就拿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两位成功写出关于杨老师的长篇报道的记者来说,他们对于杨老师当然非常尊重,而且对于杨老师团队的工作人员同样也非常尊重。他们愿意与被采访的群体深入相处,了解整个团队的工作状态,从中观察他们的精神风貌。这样的长时间沉下去的工作状态,才有可能让他们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而今天的媒体记者,还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做这样的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工作?这就很难说了。
当然,我们的媒体和媒体记者也是肩负着宣传优秀人物的任务的。杨老师的不配合态度,确实让记者们很为难。但是,在我看来,记者们不能无条件地要求被采访对象一定要配合,这个配合二字就显示出记者们不自觉所暴露出来的高高在上的姿态。所谓配合,就是要被采访者必须服从记者的要求,这本身就不够合理。作为记者,他们只能去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要能成功采访,你自己必须去找路子,想办法,在不干扰人家正常的工作时,来完成你的采访任务。当然,这样做确实非常难。但工作就是要克服困难,就是要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舒舒服服地等着别人为你服务,那这个岗位还一定非你不可吗?你只要有诚心,尊重别人,以虚心的态度去向别人学习,那被采访者才有可能被你打动,愿意接受你的采访。现在有的媒体记者恰恰不懂得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问题在媒体中绝对不是个别的。
记者要进行采访,特别是进行专访的时候,应该先交给被采访者一个采访提纲。这个采访提纲的内容应该得到被采访者的同意。这也是对被采访者的尊重。没有提纲,记者在提问时天马行空,或者故意问一些具有刁难性质的问题,是不允许的。被采访者不仅可以拒绝继续接受采访,也可以当场离席,以示对记者无礼的抗议。
然而,我们也要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人物,大量的英雄模范。这些先进人物、英雄模范也确实需要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他们杰出的成就与他们高尚的品格,以及他们优秀的品质应该得到弘扬,他们的人格魅力也非常值得赞赏。这必然需要新闻媒体的强有力的宣传工作。那么我们的媒体要怎样做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真正了解他们要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对他们产生敬佩与热爱。在这样的情感之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尊重。新闻媒体与记者们在先进人物精神的感召下,会产生一种真正要弘扬他们优秀品质的工作冲动。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进行他们的宣传报道工作,一定会产生真正能够打动社会受众的效果。这也是新闻媒体与记者们真正的职业道德的更高体现。
杨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他也是我的中学母校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校友。我没有直接接触过杨老师。但杨老师的精神永远在感动着我。他的父亲杨秀峰是我们党的高级干部,担任过国家高等教育部的部长、教育部的部长,还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但杨老师本人一直坚持在学校一线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不打算从政。当年和杨老师一起在延安成长的小伙伴们多次动员他出来担任领导工作,他都拒绝了。我为有这样的深明大义而鞠躬尽瘁的老校友而感到自豪。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