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重提“各自打扫门前雪”
【这是一幅温暖了几代人的年画《谁又替我把雪扫》(中国美术馆藏)】
“各自打扫门前雪”——就亘古相传的这句话的本意来讲,是带有几分贬义的,因为下边还有半句:“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明显是在嘲讽过去“各顾各”的利己主义。但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感到,今年冬雪也大,在北京这样的首善之地,连从古以来〝各自打扫门前”这前半句的好传统也已经被省略了。
很多小区,楼前道上雪积了很厚,就是不见清扫。中午略见阳光,雪化为水,夜冻薄冰,第二天又一场大雪,于是摔跤骨折,便多有发生。
若在前些年,但凡雪天,即使没人招呼吆喝,居民都会在早上自觉走下楼来,出门扫雪,哪怕雪依然在下,也必须要清出门前走人的道来。但现在不同了,没人出来扫雪。一开始还以为就是北京变了,一问方知,北方多个城市冬天大抵相同,已经多年这样了。
城市居民美好的道德传统,怎么说丢就丢了呢?一了解才知道,这与当下这个“社会化”管理宻切相关。居民们很认真地讲出一番道理,既然居民们交了物业费,那么房前屋后的卫生已经商品化了,那么大雪与树叶灰尘一样的,理应由物业去清扫。如此,小雪薄雪尚可应酬,遇到今年大雪暴雪,岂止是几个物业人员能对付得了的?于是这个千年古训连上半句也便给中止了。没人来研究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当大家都不出门扫雪的时候,文明和传统的延续离危机就不远了。
现在有些流行的词汇,叫作“第三方”“商品化”“承包制”等等。什么都是承包,什么都是花钱买服务。举个例子,过去机关人员必须要做的比如年度工作报告、新年度规划、领导的讲话稿,等等,都开始流行外包了。外包了就要做预算,预算就须货币化。比如一个工作总结、新年规划,列出十万二十万的预算报告,然后交给某大学、某研究所、某咨询公司,人家坐等的就是挣这样的钱呢!一个这样的咨询公司老总悄悄告诉我,三五个人,承包几个政府机关这类营生,一年收入,比搞什么企业大公司强多了。既没风险,还可加强与官场联系,一举多得。有些工程项目用这个办法,无可厚非,因为机关干部确实不懂。
但是,有些连领导报告工作一类,也花钱买服务,就不可思议了。关乎机关运行的大事都商品化了,如扫雪之类皮毛小事,就算不上什么事了。机关花钱买服务了,机关干什么呢?喝茶看报扯闲篇。至于外包这些东西怎么样,无须操心。承包人从网上下载下来一些成品,改头换面交上去,反正机关那些人也不真懂,看不明白。但承包人拿到承包费,却是硬道理。如果有了损失、造成浪费,也与贪污受贿搭不上边,无须担责。这就像懒政怠工有了损失不犯法一个道理。
如此外包,花钱买服务,有个极其美妙的谁也不敢质疑的名字,那叫“改革”。你敢质疑?给你十个胆怕也不敢。于是在这面旗帜下,过去机关干部提前几分钟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提茶打水之类的营生,再也无须考虑了。比较起来,过去扫雪之类的义务劳动,都变成守旧和顽冥不化的代称。在这种氛围下,普通群众也都有了商品化的观念,既然我交了不少的物业费,何必去干物业的活,你收钱就该扫雪。所以,人行道上积满厚雪,人走起来如履薄冰,扑扑通通的摔倒声屡屡可见,便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花钱买服务,作为卖服务者,图的是利润。别的不知道,过去我们机关食堂的大馒头响誉三里河地区,人都想托关系买我们食堂的馒头,糯软好吃口感好,各类副食都堪为一流。如今外包了,情况变了,价格虽然涨了不少,馒头做得却像麻将块,包子小得像小金桔,油条小得像是双汇的火腿肠。开始大家提意见,但是丝毫没有作用,于是乎也就不提了。说多了,说不定给你一顶妄议“改革”的帽子。为了鸡毛蒜皮的大家事,又何必呢!
由门前积雪说了这么多,感觉世事真的变了,或许是人老了爱怀旧的缘故,不再说了!只愿明天灿烂的太阳,能把门前片片薄冰尽快融化掉,免得七老八十的人不敢下楼。
【文/陈先义,著名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红歌会网专栏学者。原载昆仑策网,授权红歌会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