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吴清临危受命怎么把资金变成资本?
刚刚看到的消息:中共中央决定,任命吴清同志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国务院决定,任命吴清同志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吴书记吴主席就这样走马上任了。
还记得相声演员牛群吧?牛群去过一个县当副县长,知道牛群去那个县干嘛吗?组织当地的农民养牛啊,吴清就出生在这个县一一安徽省蒙城县。
中国股市接下来会怎么样?
从初始条件来分析,牛!
从股民心态来分析,牛!
且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吴清同志是经济学博士,中央候补委员,从上海副市长的任上调来证监会工作,这是接下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担子。
老易呢,易会满呢?
老易的实践证明,在这个岗位上做好工作,着实不易,殊为不易。
吴清同志的履历,2016.05-2017.12他担任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党委书记。这个位置上的一把手是副部长级,可见位置之重要及组织上对他的信任,证券管理方面的能力由此得到证明。
大A的问题只是症状,脱实向虚,热钱站不住,基础货币过少导致金融短期化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呵,小易也罢,老易也罢,其实是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几天前那句话,击中了问题的要害:“中国金融市场不缺资金但缺资本”。
为什么呀?
因为表面上看着货币很多,但热钱都在上面飘着,对实体经济而言,金融短期化所对应的货币政策效果实际是“明松暗紧”,其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大A的问题,这会对中国经济构成难以察觉的下行压力。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先生指出:人民币M2中基础货币(主权信用)占比过低、货币乘数过高,由此带来的金融短期化,实际是金融劣质化的重要表征,对于需要长期资本支撑的实体经济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只盯着大A解决大A的问题,这不行,这是个全身性的毛病。况且某些行政性的办法,可救一时之急,无法解决长久的机制性的问题。今天保卫3000,明天保卫2800,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今天下午,我正在学习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的文章,钮文新先生的最新观点是:
第一,金融短期化使中国金融市场看似货币很多,但真正适宜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期资本越发稀缺,这恰恰反映了问题的实质。
第二,金融短期化使金融偏离实体经济需求,却不妨碍金融空转套利。比如,一天期的资金最短,对实体经济几乎无用,但对金融而言,一天期资金完全可以通过“隔夜拆借”去套取利息收入。所以,金融短期化引导大量资金离开实体经济,流向金融套利,这就是典型的“脱实向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