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 阶级者与唯物史观主体:《资本论》第一卷唯物史观原理解析
【作者按】这是一篇导论。系拙作“《资本论》第一卷唯物史观原理解析——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际历史发生学基本理论探究”(载《政治经济学研究》2023年第4期)的第一部分,原题名“何谓唯物史观主体”。感谢程恩富主编给予宝贵的发表机会。同样感谢戴媛媛老师的对该文的精心编辑。武汉大学王今朝教授在其大作《共同富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产要素理论》中创造性提出:“要想实现最大程度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回归到马克思的一元要素论,即劳动价值论,必须否定一切形式的多元要素论。仅从生产的角度看,它的要素可以是多元的。因为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不可能脱离技术、机器、设备来进行劳动。从这种意义上,生产函数可以是多元函数。但如果考虑到收入分配,考虑到任何一个要素都蕴含着生产关系,都只能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发挥作用,那么,生产要素论只能是‘一要素论’,即劳动价值论。中国到了该澄清要素理论的时候了,尽管在实践中并不一定在所有领域所有方面都能立刻实践‘一要素论’,但应该创造条件去尽量地趋近它,而不是背离它。这样来看,我们就知道,中国今天理论的王国还充斥着妖怪的迷雾。”一元论即主体论。世人皆追问何者为主体?主体即是无对。由无对而有对,而有生产条件“主客之别”(主体——客体),而有生产要素“主客之分”(主观——客观)……于是有理论鼓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跨越了制度、政治、法律和政策障碍。”对于社会主义而论,主体究竟是什么?如王今朝教授所指出,“社会主义既是许多国家的人民梦寐以求的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有它的共同富裕的规定性。作为一种运动,它必然是在各种矛盾中发展的,难以做到纯而又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允许资本主义因素存在,但一定要限制它的发展的程度。”然则,生产要素不能再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知识概念了,它必须同样作为范畴,作为阶级分析的分配范畴。生产要素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分析告诉我们: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是原则的让步,而在于寻求社会主义阶级者的利益整合机制。说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一般机制,那是对“收入拜物教”进行了理论点赞。事实真相是,要素报酬并不总是由要素所有者获取,劳动者不应满足于劳动要素的理论假说,而应在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依照对资本进行扬弃和批判的原则,挣得自己的“社会主义工资”。此外,做主体论者,起码我们自己不能老是跪着。“修正主义往往表现为唯生产力论。生产力究竟是成为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工具,还是成为更加残酷剥削工人的屠刀,取决于它究竟掌握在那个阶级手中。”社会生产力需要主体标准,而不仅仅是物质标准。唯物亦必拜物,生产力系统也并非独立。生产力由道路而来,是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历史范畴。生产力理论确实争议很大!如何有效划开西方要素论和生产力构成要素非常紧迫!然而,西方要素论者恰恰是普遍利用了我们对于生产力的崇拜!“过去人就是工具,现在是工具就是人!”社会主义者究竟发展什么样的效用、怎样更有效的为全人类提供效用,也不是历史哲学上的概念问题了。人的全面发展使得人和人的关系直接成了“人的问题”,主体幽灵已经显现!人的生产力使一切要素论的用语神秘性得到祛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