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论
【文章摘要】在唯物史观命名规范上,社会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分别作为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之行”“系统之知”。生产条件包括三重意义——历史意义、系统意义、经济意义,对应要素的三种工作类型:(1)主体幽灵;(2)结构肉身;(3)经济物象。然则,对生产条件历史类型的追问超出了唯物主义的有机体“肉身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素研究肩负特殊使命:一是拒绝西方生产要素的平面构图理论逻辑,向“历史主体论”复归;二是从主体唯物主义起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策论中,深化社会生产条件的理论性质与实践逻辑研究。在学理上,资本要素与价值形式构造有关,国家要素和走出价值形式统治场及主体形式构造的形成有关,要通过道路殊异性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生产要素的历史类型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进一步拒绝“普世价值的要素观”,以主体范畴、主体逻辑破除无差异的理性策略,解除对于理性工具的美学想象。
一、引论
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策略的统一。在理论逻辑上,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对各种要素的内在运用。应当依照现代化进程锚定每一时代的现代化策略,准确定位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之用”。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但不能脱离工艺学,社会生产条件的历史发展同样不能脱离物质生产条件的发展。现代化作为文明进程,毋宁说成是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行动和文明的成果形态。根据唯物史观,由现代化进程反映出来的生产条件的历史类型实际是“生产方式规定的要素”,而非对于各种生产要素形式的直接抽象。它体现历史生产力。由此有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性质的询问:究竟以资本要素为本位,还是以国家要素为本位?对这一问题的作答,将涉及要素背后的规定,牵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时代工作方位。其凸显中国式的学理研究本位在于确立一种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叙事类型”,本质上是建立对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道路理解。唯经济的研究是不合时宜的。与之相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语境中,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拥有“主体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寻根具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马克思主义,一是面向中国。应从中发掘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规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关联。既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是建立对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历史道路形成的理解,那么,应进一步寻求马克思主义主体规定意义项下的生产要素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相一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