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玲: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实现财富公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虽然技术赋能为实现财富公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直至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才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实现财富公平的正确方向。虽然马克思本人未直接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提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为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了思想资源。“共同富裕”概念内涵丰富,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加以深入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是人类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样态特征。在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中,“富裕”是基础,“共同”是关键,共同富裕意味着共享发展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绘制的实现未来社会的路线图之中,共同富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马克思倡导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人们之间形成既彼此平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们为了一致的利益与共同的目标而联合起来,一起消灭雇佣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与共享社会财富,形成个性自由而又彼此依赖的“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的高阶样态,是传承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并不断克服社会发展缺陷而达到的理想生活样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意味着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没有生产力的发达就无法实现社会富裕。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生产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会出现普遍的贫困,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唯有掌握与运用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共同富裕否定了“独占”等多种私有形式,有力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从现象与本质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一方面贫困在穷人身上表现为营养不良、流离失所等现象,另一方面贫困深刻地体现为结构性的分配不平等,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了工人的劳动成果,结果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资本家占据的社会财富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占有的财富份额日益下降,由此造成了发达社会中的“相对贫困”现象。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是更为隐秘但危害更深的贫困形式,在劳动报酬、福利保障等形式的掩盖下贫富问题表现为因劳动能力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别,这一做法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遮蔽,将阶级社会矛盾伪装成分配差异问题。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品分配、财富分配、社会积累具有不平等性、非正义性与剥削性,造成了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而大多数人却陷入日益贫穷的境地,两极分化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同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将资本主义社会带入循环反复的经济危机当中。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没有消灭以前,劳动者仍然处在必然王国之中。为此,马克思提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按劳分配为过渡最终走向按需分配的变革前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