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当代愚公黄大发

2024-04-19 407 0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最近看到黄大发的优秀事迹。他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人,曾担任过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长,后来又担任过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黄大发就带领村民,要修一条水渠,解决山区村民长期缺水的问题。他对村民们说,只要有了水,就能让大家吃上大米饭。他领着大家开始修渠,但没过多久,由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工程被迫修修停停,耗时十年,还没有修成。有的人开始泄气了。但黄大发就是不甘心、不服输。

  1989年,黄大发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到附近的水电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三年多的时间,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对此,我非常佩服他。他不是只靠力气蛮干,他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他不顾自己文化基础低,坚持学习。虽然他掌握的水利知识不够系统,也不会有太高的水平,但这种精神非常可敬可佩,而且这样的做法对他后来的工作也确实有用。

  1992年,引水工程终于开工。在此期间,他们带领乡亲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也战胜了其中的许多险情,有几次他们都与致命的危险擦肩而过。在修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他的二女儿和小孙子,都因病而不幸亡故。他忍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带领大家修建水利工程,没有一丝退缩。他所带领的工程队,没有一人因工伤亡。

  1995年,一条跨过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越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过三道险崖,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其中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此举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黄大发还筹资帮助村里建了一所小学,这样村里的孩子上学就不用去太远的地方了。他的儿子原本也是学校的老师,但工资太低,每月只有90元多一点。儿子后来进城打工,一天工资60元。今天看起来,这类工资也还是低工资,但比起做小学教师来还是要好了不少。黄大发硬是劝说儿子放弃进城打工,回村当小学教师。儿子也听从了父亲的劝说。我不知道黄大发说了一些什么话能打动儿子放弃打工。但不管怎么说,儿子最终的决定肯定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

  报告文学的作家何建明,为了采访黄大发,他亲自到黄大发当年要引入村里的位于崇山峻岭的泉水源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泉水源肯定对黄大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要不然他也不可能花几十年的心血去凿那么一条“天渠”。何建明说,那天他走了六个小时,已经有好几年都没有人走过的十来厘米宽的渠壁上,青苔和残泥混在一起,天还下着细雨,开始还可以正常行走,后来拄着竹竿横着走,一步一移,后背的汗水比落在身上的雨滴还多。他回北京,过了一个多月腿脚还在发酸。可见道路之艰辛,行路之危险。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