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和本质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提出来的。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第一,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由生产力推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建立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劳动者的劳动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起到延长劳动者的“自然的肢体”的作用,使劳动者可以把劳动资料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劳动资料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性质的重要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形成满足劳动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物质资料,主要表现为未加工过的原料和经过初级加工的材料。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劳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 。正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生产力,由生产力推动的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第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于生产力,强调人类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离开了物质财富生产活动连一天都存在不下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使人类摆脱贫穷和愚昧。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可以消除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隔阂,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各要素相结合共同推动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劳动生产力反映科技进步推动下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效率,劳动者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人类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使生产工具、工艺流程不断变革,使劳动对象更加丰富多样,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质的变化和量的增加,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总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运动和发展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总是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当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深刻总结我国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这为我国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世界科技发展机遇指明了方向。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范畴的时代背景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与以往的生产力形态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变革而发展形成的生产力,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促成三者优化组合,形成新质态的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数字经济条件下,由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并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数字经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核心范畴。围绕这一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理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涵盖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作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会带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人类已经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阶段,目前正进入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阶段,推动人类生产力发生新的质变。与前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相比,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最鲜明的特点是创新速度快、颠覆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随着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加快步伐,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快速推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诸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创造出如无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厨师、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有力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凸显了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鲜明时代特征。
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主导的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为基础的生产力形态。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劳动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量的投入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通过不断增大要素投入规模实现扩大再生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创新主导的集约式发展则是以要素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粗放式增长方式赖以存在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资本盈利水平趋于下降,投资动力减弱;资源约束趋于刚性,制约经济发展……这意味着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物质技术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靠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只有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建立创新主导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才能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1)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高科技具有人才、知识、技术、资金、风险、信息、产业高度密集的特性,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等。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例如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有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能;二是极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延长了人类寿命,提高了健康水平;三是极大增强了生活便利性,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在线支付、社交媒体等方式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互动。(2)高效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强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重要环节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和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3)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独有品质。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提质增效是其本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创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高质量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第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1)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流,着力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2)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确保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短板,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实体经济内部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的平衡发展,用高质量供给满足高品质需求,确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发展,防止脱实向虚。(3)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4)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高度重视和扩大利用外资,注重吸收国际投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通过扩大开放支持我国企业加强对外投资和贸易,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开展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进一步扩大国际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5)新发展理念强调以共享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五,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随着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明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大要素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来越丰富,使用和控制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资料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使用效率大幅提升;适应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进行,劳动对象的数据化程度不断深化。通过创新不断推动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进步,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促进三者优化组合和跃升,就会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六,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机统一、协同发力的产物。(1)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指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颠覆性的技术进步。颠覆性技术是前沿性、引领性技术,能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业态、打造新模式。(2)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生产要素是指进行财富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此,要以人才创新为基础,着力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和政策,做好创新型、高端型人才储备,建立和健全发挥人才聪明才智、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的激励制度;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创新发展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传统低端产业向高端转型,以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链“阻点”;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强化金融监管,规范资本行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数据创新为枢纽,打破各要素间衔接壁垒,疏通产业链“断点”,切实释放“数字红利”。(3)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条件。产业转型升级亦即产业高级化,强调产业结构要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化辩证统一。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指随着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与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奠定深厚的产业基础。总之,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应用,将带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从而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七,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能,它同一定量劳动所生产的物质财富量成正比,同推动一定量物质财富所包含的价值量成反比,是反映和衡量微观经济组织效率的重要指标。从微观经济组织看,劳动者通过掌握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大大提升劳动复杂程度,将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工艺和劳动工具从而极大提高劳动工具的效率。与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的生产过程相适应,以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为内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智能、数字、绿色技术使太阳能、风能等自然力得到深度开发和利用。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力推动了微观经济效益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宏观经济运行看,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出一系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能源、新方法,这些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并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能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可见,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我们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赶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重大战略抉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自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起,每一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18世纪60年代,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机器装置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人类的劳动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极大增强了人类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随着19世纪60年代电的发明和广泛采用,电取代蒸汽成为主要的动力形态,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如造船、石化、钢铁等,生产力的新飞跃有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随着20世纪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明和广泛采用,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自动化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任务完成时间,提高了运营速度,使企业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成果。自动化的形成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既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又保持了高水平质量标准,推动人类进入自动化时代。进入21世纪,科技和产业进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5G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和智能技术得以发明和广泛使用。此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同历次工业革命一样,也是在动力系统上发生新的变化。在本轮工业革命中,算力成为最具革命意义的创新成果。算力革命助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算力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运行的强大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是智能化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占主体地位的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把握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抓手。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性决定了创新成为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核心。在激烈的科技和产业竞争中谁能取胜,归根结底取决于谁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能占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美国的《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德国的《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英国的《科学技术框架》、欧盟的《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等战略规划都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网络、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未来技术领域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我国发展进入新历史方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创新动能。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面向未来,要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科技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创新实践的内在规律,从人才、技术和产业等关键构成要素出发,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长远布局和整体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序推动实现科技创新的“量变”积累,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质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发展方式转换来实现。传统发展方式是与传统生产力基础上低质量生产要素的重复性投入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生产力是锁定在低技术水平条件下的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的发展靠低质量的再生产实现,表现为技术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在量上的重复性投入。这种投入能够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却不能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长期发展下去必然面临要素供给瓶颈的约束和需求萎缩的限制,导致再生产难以为继。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以传统生产力为支撑的发展方式向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也就是说,要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实现以技术水平低下的生产要素投入为支撑的发展方式向以科技创新基础上形成的高质量生产要素投入为支撑的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质的生产力创造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可见,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推动的发展。只有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后,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大、生产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得到广泛认可,却遭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敌视和打压。个别国家妖魔化我国发展成就,竭力宣扬中国“威胁”论,大肆鼓吹“去风险化”,蓄意推动“脱钩断链”,企图将我国排挤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严重破坏了国际经贸关系秩序,损害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行径。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同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高技术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西方危害我国国家安全行为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来说,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和应用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各国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国家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的加持。要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2)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条件是科技创新,实现条件则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安全事关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既做到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产业链基础、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又做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体系自主可控,从而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和危机,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4)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经济腾飞的两翼,缺一不可。以新质生产力将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会产生“1+1>2”的效果。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使实体经济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下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具体实现形式。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着力加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面向传统制造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固定资产折旧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使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2)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做大做强。持续加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同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服务力度。(3)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显著的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是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对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和持续培育,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要加强政府引导,综合采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高企业创新意愿。
第三,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1)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开展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夯实人才基础。(2)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服务等领域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4)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之家,搭建技艺传承和展示交流平台。(5)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引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第四,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也是新质生产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废旧钢铁、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
第五,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第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把谋划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推动党的领导与企业生产经营、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的重要制度保证。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组织平台优势,要着力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加快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中央企业、地方及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合作模式,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发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势,健全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励要素所有者将各类生产要素积极投入科技创新中,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活力,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让各类优质的生产要素通过市场顺畅地流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环节,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产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20JJD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原刊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