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和本质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提出来的。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第一,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由生产力推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建立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劳动者的劳动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起到延长劳动者的“自然的肢体”的作用,使劳动者可以把劳动资料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劳动资料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性质的重要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形成满足劳动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物质资料,主要表现为未加工过的原料和经过初级加工的材料。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劳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 。正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生产力,由生产力推动的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